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3-29今天是星期五

北大-众达“法治视角下的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研讨会在华盛顿举办

日期:2019-05-14 来源: 作者: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从法律角度对迅速勃兴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展开应对和规制,亦已成为全球法律人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2019年4月30日,由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和众达国际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法治视角下的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全球数据经济中政策与法律风险的变迁”(Cyber Security, Data Protec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Evolving Policy and Legal Risks in a Global Digital Economy)在美国华盛顿顺利召开。

  

(左起:彭錞、金锦萍、张守文、郭雳、王锡锌、郭瑜)

  

  会议伊始,众达律师事务所全球争议解决业务管理合伙人Gregory M. Schumaker先生和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守文教授代表主办方做开幕致辞,向到会嘉宾表示欢迎,回顾了北大法学院与众达律师事务所的长期合作,并表示将继续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

  

(张守文教授发表开幕致辞)

  

  随后,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波特斯图尔特宪法学教授、耶鲁法学院中国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众达全球化与法治研究中心讲席教授葛维宝(Paul Gewirtz)和美国乔治城大学A.B.Chettle讲席教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局前局长David Vladeck发表了主旨演讲,分别从中美关系和美国实践的角度对会议主题做了精彩阐发。葛维宝教授指出在中美关系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双方有必要在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利益,如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数据化前景。Vladeck教授则反思了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分散式立法进路,针对其不足提出了改革建议。

  

(葛维宝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Vladeck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进入第一个研讨环节,在北大法学院副院长郭雳教授的主持下,来自中、美、欧的四位嘉宾就网络安全和数据治理的话题做了报告。众达律师事务所布鲁塞尔办公室合伙人Jörg Hladjk博士介绍了欧洲网络安全立法的最新进展,摩根大通全球网络合作伙伴关系和政府战略董事总经理Greg Rattray就金融行业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机制展开阐述,北大法学院助理教授彭錞澄清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复杂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万方则援引晚近案例分析了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左起:郭雳、Jörg Hladjk、Greg Rattray、彭錞、万方)

  

  第二个研讨环节由众达律师事务所纽约办公室合伙人Mauricio Paez主持,美利坚大学法学院Fernanda Nicole教授、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技术政策研究组高级研究员Samm Sacks以及哈佛大学法学院伍人英(Mark Wu)教授以圆桌对话的方式,从中、美、欧三个法域的视角,就数据流动、数据本地化以及数据合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左起:Mauricio Paez、Fernanda Nicola、Mark Wu、Samm Sacks)

  

  第三个研讨环节的主题为跨境执法协作中的数据治理,由众达律师事务所华盛顿办公室合伙人Samir Jain主持。北大法学院王锡锌教授和美利坚大学法学院Jennifer Daskal副教授就中美两国关于数据主权的不同理解进行了热烈讨论,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研究员Eleni Kyriakides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Ganpat V. Wagh就美国的跨境执法协作机制做了分析。

  

(左起:Samir Jain、王锡锌、Jennifer Daskal、Ganpat V. Wagh、Eleni Kyriakides)

  

  会议闭幕阶段,北大法学院王锡锌教授表达了对各位参会嘉宾和众达律师事务所的诚挚感谢,展望了全球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发展的前景,并表示期待下一次的高峰论坛。

  

(王锡锌教授发表闭幕致辞)

  

  在会议筹备和组织过程中,众达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合伙人唐承慧和北大法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李媛媛博士做了大量工作。北大法学院郭瑜副教授、金锦萍副教授和陈一峰副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郭雳教授与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交流)

  

  此次会议是北京大学-众达全球化与法治研究中心系列国际高端论坛的首场活动,标志着北大法学院与众达国际律师事务所密切合作的最新成果,为中美两国学术和实务界的深入交流搭建了平台,也给北大法学院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