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5-19今天是星期日

《政治与法律》2017年第11期

日期:2018-12-17 来源: 作者:admin

主题研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转售价格规制的深层审视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经济法解析                                      张守文 / 2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的基准与进路                            王 贵 / 11

原则性禁止转售价格维持的立法正确性及其实施改进             时建中 郝俊淇 / 20

经济刑法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限缩解释

——兼对侵犯个人信息刑事案件法律适用司法解释第2条之质疑           胡 江 / 34

非法集资犯罪中的被害人认定——兼论刑法对金融投机者的保护界限      时 方 / 43

专 论

监察委员会权力配置的模式选择与边界                                周佑勇 / 53

公私合作主体的兴起与行政组织法的新发展                            邹焕聪 / 63

行政诉权本质之辨:学术史梳理、观念重构与逻辑证成                  梁君瑜 / 77

自力实现债权行为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以我国《刑法》第238条第3款的性质为基础                        于改之 / 90

刑事推定辨正                                                      窦 璐 / 102

争鸣园地

信赖利益赔偿以履行利益为限吗——从一般命题到局部经验              尚连杰 / 117

论从宽的正当性基础                                                赵 恒 / 128

实务研究

论公司清算人中心主义的回归与重建                                  肖 雄 / 141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的完善                                    胡云红 / 152


 


 


 


 


 


 


 


 


 


 

☆主题研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转售价格规制的深层审视

编者按:在我国经济法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指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干预经济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条措施,依据是否限制竞争的标准,以及对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其他政策措施参照是否限制竞争的标准,从外部或者内部进行审查、实施替代乃至制止的一项制度。该制度在规范政府经济行为、制约政府经济权力、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平竞争涉及政府行为或行政垄断以及整体的市场体系建设和诸多法律、法规以及公共政策的协调,甚至关系到宪法所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该制度的切实实施和执行有必要在更广的法律制度层面,审视和探寻审查主体、审查权的配置和行使以及审查基准与进路。转售价格维持是常见的市场竞争行为模式,我国《反垄断法》对转售价格维持的调整规定了“原则禁止+例外豁免”框架性规范,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和法院在转售价格维持的认定思路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冲突,导致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本期特选择三篇论文刊发,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动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转售价格维持规制的完善和准确实施。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经济法解析

张守文(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深入研究,需要从整体的经济法视角阐释其基础问题。有必要探讨公平竞争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多种经济政策的协调来推动公平竞争的可行性,以解释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经济基础,同时,还应当通过梳理公平竞争在经济宪法以及经济法中的具体制度安排,揭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探寻审查主体及其审查权的配置和行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从而说明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理解为一个“大制度”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经济法;经济政策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的基准与进路

王贵(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在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视野下解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既能为制度的长远发展提供价值基准,也能拓宽制度研究的视野和维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试图并且能够规范政府经济行为、制约政府经济权力,这可以从多个角度得以印证。在权利本位观念映照下,公平竞争审查的根本目的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通过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达到权力制约之目的,关键是在肯定“自我审查”现实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多主体的联动监督促使制度有效落实。对利害关系人、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和外部监督的实现,第三方评估的有序展开,竞争文化的培育和强化,能够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权利的保障,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

关键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权力制约;权利保障;自我审查;权利本位

 

原则性禁止转售价格维持的立法正确性及其实施改进

时建中 郝俊淇(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摘要:转售价格维持竞争效果认定的模棱两可给依反垄断法对其的恰当处置带来了挑战。美国的Leegin案确立的转售价格维持之合理原则的正当性是有限度的,图景误置暗藏着消解我国反垄断法制统一性的危机。我国《反垄断法》原则性禁止排除、限制竞争的转售价格维持绝不是立法错误,对其适用的难点在于分析方法构造。立足本土,我国需要对有关转售价格维持“原则禁止+例外豁免”的规范意义及其分析方法形成自觉理解和自主选择。对转售价格维持采取可抗辩的违法推定的分析方法具备适合性,但其依据不是“原则禁止+例外豁免”下的逻辑推导。为了避免可抗辩的违法推定陷入本身违法的陷阱,应着力构建转售价格维持的抗辩体系和抗辩清单,以此保障抗辩实质化。对转售价格维持执法案件的事后评估有助于执法政策优化和分析方法改进。

关键词:转售价格维持;原则禁止;分析方法;可抗辩的违法推定;抗辩体系;执法评估

 

☆经济刑法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限缩解释

——兼对侵犯个人信息刑事案件法律适用司法解释第2条之质疑

胡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根据我国刑法,“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是判断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前提。为了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含义,侵犯个人信息刑事案件法律适用司法解释第2条将部门规章与法律、行政法规一并纳入其中,该司法解释的这一扩张性规定虽然契合了惩治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实需要,却背离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为此,应当对该司法解释第2条的内容作限缩解释,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仅限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部门规章只有在对法律、行政法规中的规定予以明确、细化的情况下,才能与法律、行政法规一起作为判断行为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

关键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空白罪状

 

非法集资犯罪中的被害人认定——兼论刑法对金融投机者的保护界限

时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非法集资参与人被害性的判断,应通过刑法规范层面的法益保护内涵解读,同时结合集资参与行为的具体形态,构建主客观相统一的评判标准。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中的主动参与人,应尊重其意思自治并结合金融领域特有的投机规则,不宜作为刑事被害人认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中的被动参与人以及集资诈骗罪案件中的参与人,存在钱款交付被欺骗情形的,应作为刑事被害人认定。当主动集资参与人借款利率超过民事法律规定的合法范围时,本质上属于高利放贷行为,通过是否以高利放贷为业,可区分为普通民间高利借贷与职业高利放贷两种行为,前者由民事法律调整与规制,而后者应作为高利贷相关犯罪予以打击。为改变我国当前非法集资犯罪规制不力的局面,从对合犯角度考虑,应同时处罚具有职业高利放贷属性的集资参与人与非法集资人。从刑法的功能定位而言,刑法不应作为金融投机者的担保人,风险自担是金融交往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非法集资;被害人;司法规制;金融投机

 

☆专论

监察委员会权力配置的模式选择与边界

周佑勇(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

摘要:设立监察委员会是我国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分散的反腐败监督权,形成一种与其他国家权力相独立的宪法性权力,其核心在于监察委员会权力的合理配置。考量权力和权利、效率和正义等因素的不同侧重,权力配置具有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监察委员会承载着高效反腐的职责,其权力配置必将侧重于集权模式。基于法治和人权保障,权力不可以过度集中,应当辅之以分权模式,实现监察委员会权力内部和外部的制衡,从而防止滥权,保障权利和正义。基于这样的模式选择,一方面,侦查权应当转为监察委员的调查权,另一方面,批捕权和公诉权仍应保留在检察机关,以实现权力平面化上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与检察机关的批捕权、公诉权和审判机关的审判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对于审计权,基于其承载的职能复杂,不宜将其划归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处置权属于程序性质,并不涉及实体内容,与其调查权一样,都应当严格遵循法律的正当程序。

关键词:监察委员会;权力配置;模式选择;权力边界;调查权

 

公私合作主体的兴起与行政组织法的新发展

邹焕聪(江苏大学法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参与公私合作(PPP)治理的各类原生型主体和次生型主体,可统称为公私合作主体。公私合作主体的勃兴,使得现有行政组织法的理论和制度陷入困境,亟待加强行政组织法的有效回应。公私合作主体的兴起,不但对行政组织法的调整界限和调控重心、行政主体的组织形态和组织程序、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与实体性组织规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助推了新行政组织法的产生和成长。公私合作下行政组织法的新发展,需要扩展行政组织法的调整范围,根据不同种类进行不同密度的调整;促进行政主体向“公共任务承担体”组织形态的转型,建立健全以行政过程为导向的组织程序;构建组织法治、行政分权与合作、行政民主、组织效能等基本原则,革新行政组织法的实体性组织措施。

关键词:公私合作主体;PPP;新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行政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