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5-03今天是星期五

《东方法学》2017年第6期

日期:2018-12-17 来源: 作者:admin

学术专论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辨析                     张军旗

上海:中国现代区域法制建设领先之地           王立民

技术侦查的法律控制                           刘  军

理论前沿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PPP项目中政府单方变更

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邢  钢

专业人士过失侵权责任论                       王  灏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权利及其风险规制       张玉洁

网络法治

虚拟财产的概念共识与法律属性                 瞿灵敏

专题笔谈

人格权相关立法问题研究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                           孟勤国

德国潘德克吞式《民法总则》之后的人格权法的立法                    许中缘

人格权法与合同法的互动探讨                                     罗  昆

人格权及其立法技术                                             耿  林

人格权确权与人格权法独立成编                                   王叶刚

司法改革

检察权运行的结构化逻辑                       陶建平

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定位分析           曾国东

域外之窗

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历史嬗变、基本特征

及其借鉴                                     许多奇

青年论坛

解释论视角下信托登记的法律效力               徐  刚

中国粮食金融化之法律应对                     曾晓昀


 


 


 


 


 


 


 


 

学术专论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辨析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众说纷纭。“否定说”未能适当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忽略了造法主体与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区别、权利义务的来源与权利义务状态之间的区别,也忽略了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利救济之间的区别,并且未能适当地解释义务的存在与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之间的关系,等等。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但个人在特定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可反证个人在此范围内的国际人格。国内有学者担心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会削弱国家主权,这种顾虑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涉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国际罪行的惩治两个方面,个人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关 键 词:个人  国际法主体  国际法律人格  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作    者:张军旗,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中国现代区域法制建设领先之地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现代意义的区域法制诞生了。在这一法制建设中,上海处于领跑地位,特别是在19世纪下半叶、辛亥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这三重要时期。这三个时期上海领跑中国现代区域法制建设的表现有多种形成:先于中国其他区域建立现代区域法制;上海的现代区域法制被国家、其他区域法制所借鉴;在相似的规定中,上海的现代区域法制又比中国其他区域法制更胜一筹等。上海现代区域法制能够领跑中国现代的区域法制建设,其中主要原因是:上海的现代区域法制诞生早、发展快;上海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现代区域法制建设等等。当今,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区域与区域法制建设都不可或缺,上海要在以往领跑中国现代区域法制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中国以后的现代区域法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关 键 词:上海法制  现代法制  区域法制 城市建设  法治建设

作    者:王立民,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侦查的法律控制

——以权利保障为视角

 

内容摘要:技术侦查是侦查机关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合法地“侵入”个人私密空间以搜集犯罪证据、获得侦查线索、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活动,具有技术性、秘密性与隐私侵入性。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防止私人生活被过度搅扰,法治国家均采取了严格的程序性控制和实体性控制。我国也应当完善对技术侦查的法律控制,实行双重审批、明确必要性标准、划定合理隐私范围、加强司法监督、设立年度报告或者检查制度,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提高犯罪侦查效率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关 键 词:技术侦查  法律控制  权利保障

作    者:刘军,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理论前沿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PPP项目中

政府单方变更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在PPP项目合同或者一些国家的法律中规定了政府有权单方变更PPP合同。政府有权单方变更PPP合同是由PPP项目的周期长和情况复杂等特点所决定的。政府单方变更PPP合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政府单方变更PPP合同的适用条件、内容、限制和补偿。政府单方变更PPP合同应遵循公共利益、情势变更和物有所值的实体要件,也要依据合同约定的变更程序进行。PPP合同应当直接规定政府可以请求变更PPP项目规模或性质的限制条件,政府单方变更权应受到未实质和根本改变合同内容的限制。政府在单方变更PPP合同时,应对私人主体作出一定的补偿,以弥补给私人主体所造成的损失。中国企业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应给予政府单方变更合同条款充分的重视,这是化解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风险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正确路径。

关 键 词:“一带一路”建设  PPP项目  政府单方变更合同  变更条件  补偿

作    者:邢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专业人士过失侵权责任论

——以普通法系侵权法为视角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士在执业过程中过失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那么,该主体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特质将会直接影响该社会关系的构成、特征、及其责任原则。在辨明“专业人士”的概念、特征,以及专业人士发展轨迹的基础上,以普通法系侵权法为视角,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探究了过失侵权责任的一般原则在专业人士违法行为中的适用,同时通过对专业人士执业特点加以分析,探索我国专业人士过失侵权责任的合理界限。

关 键 词:专业人士  过失侵权  执业标准  免责条款

    作    者:王灏,中国法学杂志社副研究员。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权利及其风险规制

 

内容摘要:机器人权利的产生是社会实力不断提升的结果。而权利发展史也证明,机器人权利主体地位符合权利发展的历史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机器人权利有别于人类的“自然权利”,它具有法律拟制性、利他性以及功能性等权利属性。由此也形成了数据共享权、个体数据专有权、基于功能约束的自由权以及获得法律救济权四项基本权利类型。同时,机器人权利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引发了诸多新型权利纠纷。因此,在应对机器人权利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上,我国应明确机器人权利的边界及法律保留事项、加强法律与机器人伦理规范的衔接、建立机器人监管机制,从而引领人机关系走向正常化、法治化。

关 键 词:人工智能  机器人权利  法律拟制  拟制电子人

作    者:张玉洁,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法学博士。

 

&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