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5-17今天是星期五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第1期

日期:2018-12-17 来源: 作者:admin

  

    英美法系刑法中的“犯意”理论探源——兼与大陆法系刑法相关理论的比较

  要:英美法系刑事法上的“犯意”与俄中刑事法上的“罪过”、大陆法系刑事法上的“有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指向犯罪主观方面中的心理要素,都包含犯罪故意这一核心要素。犯意一词的古老含义的哲学根基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中,其本源是道德责任中的邪恶意图,随着基督教哲学而进入到英格兰社会实践中。在英格兰中央集权制建立以后,王室法官通过判例逐步发展出了现代的犯意理论。但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防卫思想的盛行,犯意理论中的邪恶意图这一道德要素面临被排除定罪要件之外的威胁。

关键词:犯意  犯罪意图  道德责任  有罪意志  罪过  有责

作者:赵秉志、孙倩;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侦查权运行规律初探

  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坚持符合国情与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侦查制度的改革也必然要遵循刑事司法规律,侦查权的运行应当符合侦查权的运行规律。对侦查权运行规律的研究应当是多视角的。侦查权运行规律的外延既包括方法论层面上的侦查权内生性规律,也包括诉讼法学层面上的侦查权外源性规律。前者是对侦查权运行本质的一种现实描述,包括侦查权运行是探索性的而非判断性的,是隐秘性的而非公开性的,是效率优位的而非公正优位的;后者则是侦查权运行的一种应然需要,包括侦查权运行应当严格依照法律,应当以审判为中心,应当恪守比例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的运行倾向于职权主义模式,侦查权严重泛化,造成实践当中的诸多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侦查权运行两大规律之间的冲突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和,侦查权在运行体制上缺乏司法权的有效介入,运行机制上缺乏公诉权的合理引导,运行过程中缺乏辩护权的充分参与,需要依据侦查权的运行规律加以健全。完善路径应为确立司法审查与令状许可制度,健全程序性制裁体系,强化对侦查权运行的司法控制;推行检警一体化的侦查模式,探索公诉权对侦查权的合理引导;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保障辩护权在侦查程序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侦查权运行规律  内生性规律  外源性规律  侦查制度改革与完善

作者:卞建林、张可;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课题项目:中央政法委课题《司法规律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刑法理论·

罪量与可罚性

  要:罪量是可罚性的外在表现,可罚性是罪量的实质内涵,罪量在当罚性与要罚性两个层面相应地存在不法构成与刑罚决定两种机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其中,当罚性之罪量要素不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程序要件,而是表征不法行为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程度的不法构成要件;这一要素存在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犯罪结果本身的内置要素、第三方介入下的犯罪情状以及间接的征表要素。第三方介入要素和间接的征表要素都是行为造成法益侵害之征表,并非不法构成要件之结果,行为人对其必须存在认识,否则将阻却故意。要罚性之罪量要素是在行为具有当罚性的基础上,从预防的角度基于刑罚合目的性,对刑事处罚范围进行的再次限缩,属于处罚限制事由。

关键词:罪量  可罚性  当罚性  要罚性  征表

作者:陈少青;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

 

民意与刑法:社会观念在定罪量刑实践中的合理定位

  要:刑法应当合理反映社会公众共享的有关定罪量刑、刑事谴责及刑罚公平的理念。刑事法律体系体恤民意具有实用性功能。有效蕴含社会公众直觉正义观念的刑事法律制度不仅能够体现刑罚报应的公平性,而且有助于实现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实用功能。以民意认可的公正观点与方式分配刑事责任的刑事法律体系,可以获得社会公众的道德信赖,使得受到刑事法律规范调控的社会群体形成更好的规范遵循,从而提升刑法震慑效果。刑事司法应在个案中审慎保留与民意的距离,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舆论所形成的“民意”深化了在司法程序中接纳民意的风险。

关键词:刑法  民意  应得刑罚  实用主义  直觉正义

作者:保罗 H. 罗宾逊;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

谢杰、祖琼翻译;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个罪研究·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规范解读与理论省思

  要:伴随网络犯罪的高发,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日益突显,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已经由附属性演变为独立性、由从属性演变为主导性,在犯罪中的地位和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刑事司法与刑事立法逐渐开始探索对于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模式,确立了片面共犯正犯化、帮助违法行为犯罪化的应对思路。在梳理与反思现有应对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司法解释的评价标准,确立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制裁和评价的规则体系,成为网络犯罪治理亟需思考和回应的理论话题。

关键词:网络犯罪  帮助犯  共犯行为  犯罪化

作者:于冲;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课题项目: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项目号:15FXC052)的阶段性成果;中国政法大学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校级人文社科专项项目(15ZFZ82010)资助。

 

 

·反恐怖主义与技术侦查专题·

美国电子监控与情报搜集制度研究——兼论我国反恐情报与技术侦查制度的完善

  要:随着恐怖主义活动的不断隐秘化、复杂化,传统的侦查取证方式难以有效承担起预防恐怖袭击和惩治恐怖分子的任务。借助现代科技以秘密手段搜集情报、证据成为国家提高侦查效率、精确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重要手段。以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所保障的“公民不受无理搜查”为基础,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全面控制犯罪和街道安全法》和《涉外情报监控法》等法律,在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美国法中的程序性规治手段对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和《刑事诉讼法》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工作机制和技术侦查制度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恐怖主义  国家安全  情报搜集  电子监控  技术侦查

作者:王新清、李响;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刑事诉讼法关于技术侦查措施规定中的模糊性语言及其限定研究

  要:作为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但是新法中有关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包含了大量的模糊性语言。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这些模糊性语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基础。然而过多的模糊性语言使法律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大打折扣,也为侦查机关滥用权力打开方便之门。基于国内外司法实践,结合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我国有必要从立法、法律解释和程序设计三重维度,对这些模糊性语言进行限定。

关键词  技术侦查措施  模糊性语言  核心内涵  词义外延  程序

作者:刘广三、李胥;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综合的反恐体系及检讨——以法国“新反恐法”为中心

  要:时下,法国正面临二战后最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奥朗德总统被迫四度延长全国紧急状态,朝野共同商讨有效的反恐对策,尝试建立综合的反恐体系。“新反恐法”便是这一背景下出台,目的是“在紧急状态下所确立的司法框架之外”,“持久地强化行政机构及司法机构所可使用的手段与方式”。在内容上,“新反恐法” 引入了多种反恐侦查及预防手段,涉及刑法、刑事诉讼、财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