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0-31今天是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日期:2021-08-02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治势能——基于近20年农村林改政策的分析

摘要:“政策势能”是对中国公共政策“高位推动” 的学术表达,也是对发端于西方的公共政策理论的一个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理性回应。基于对中国农村近20年林改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政策发文单位的不同位阶即可展示出不同强弱的“政治势能”,它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理念的政治表达,国家部委常以此为触媒来推动政策落地。地方政府或执行单位能够识别出这些政策背后所具有的“政治势能”,根据政策所蕴含的势能高低作出相应的执行策略调整。良性的公共政策落地应当包括政治势能和激励机制两者间的耦合度以及政治势能主体与机制的制度化。借助“政治势能”,我们可以揭示某些公共政策执行力为何突然得以在某个时段集中增强的原因及其机制。政治势能是中国特色制度赋予政策执行的内在特征,可以展现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治逻辑。在新时代,理应重视政治势能的制度化,这包括“党的领导”的制度化、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将高势能公共政策嵌入科层的常规政策体系执行之中,才能确保中国公共政策的良性落地,使之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 农村林改政策 政治势能 政策变现 激励机制

作者贺东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上海 200433);孔繁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京 210023)。





增加值贸易对全球经济联动的影响

摘要:在增加值核算框架下,依据价值来源地和价值吸收地原则对产品增加值进行分解,解释“贸易—经济联动之谜”,经验研究发现,增加值贸易对经济联动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在轮轴国家与辐条国家中表现出非对称性,轮轴国家发挥着“枢纽作用”。凝聚子群分析表明,凝聚子群与增加值贸易具有互补性,当双边国家属于同一子群时,其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经济联动的影响趋强。我国实施非均衡开放战略,积极推进与轮轴国家间的增加值连接,利用经济体增长的关联效应,可实现向高收入经济体增长的收敛。与此同时,利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核心节点的优势,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融入全球增加值分工体系的通道,构建合作共赢、联动发展的全球经济生态。

关键词:增加值贸易 轮轴国家 辐条国家 凝聚子群 经济联动

作者杨继军,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南京 210046)。





合理怀疑的本土类型与法理建构

摘要:怀疑是贯穿刑事诉讼的一种状态与过程。不同的疑点产生不同的疑点效,并聚合形成疑点群。疑点的功能在于对司法证明产生动摇。必须基于中国语境与实践的本土路径,重新诠释合理怀疑这一概念并建构其类型。合理怀疑可区分出四阶形态,其合理性体现为融贯且真实。基于对全国涉及合理怀疑的6692份裁判文书的样本实证分析,从其中的典型错案中可提炼概括出八种中国式模型,形成合理怀疑的八种具体怀疑版本类型。怀疑版本的生成体现出刑事诉讼的一种内在需求,即聚集构成某类整体以产生合力效应,可以将其概括为聚类集成。聚类集成是元素从微观向宏观合成的一种表达。基于聚类集成的主体思路,可以将司法证明划分为微分式证明与积分式证明这两种证明范式。从微分式向积分式的过渡,使得合理怀疑真正实现从微观的流量向宏观的存量的转变。

关键词:合理怀疑 怀疑版本 聚类集成 微分式证明 积分式证明

作者栗峥,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智慧社会建设中的“众创”式制度变革——基于“网约车”合法化进程的法理学分析

摘要:网约车、短租平台等智能互联网新业态,在展现共享经济与智慧社会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众创”式制度变革与创新模式。它包括植入嫁接的法律变革方式、众创试验的规则生产路径、技术正当性的诉求策略,以及双向构建的秩序结构。这就需要按照新时代的战略要求,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秉持包容普惠的基本原则,采取同步分享、增量赋权的制度变革策略。同时,也需要政府基于公益立场,对各种“互联网+”新业态、智慧经济新模式进行有效规制,从而抑制资本垄断和限制私人偏好,促进多元平衡、保障民生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

关键词:网约车 智慧社会 制度创新 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法治化

作者马长山,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 200042)。



探寻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以《金翼》的社会学研究为例

摘要:《金翼》是探索中国人社会生命之构造的经典之作。林耀华透过生命传记法,以及内省式的民族志手法,描述了中国地方社会中的两个家庭由亲属关系、地理分布和人际网络所构成的不同的命运轨迹。就中国乡村普通人的社会生命而论,宗族、家族及其中的个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并合逻辑关系。宗族不同于宗法制度。有了宗族组织,才会有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乡村社区是以家、户、支、房、族的功能单元逐层聚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是社会生命之源,土地是家庭之根。家庭与宗族的生命史,是一种传续和裂变的社会历程,需要依靠仪式和信仰来升华。祖先与神明,是乡村社会真正得以凝聚和整合的象征枢纽,亦是对社会生命的护佑。面对世间的变故、命运的流转以及国家的危机,普通人在多重关系格局及其流变中所守持的平衡,才是这个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根本。

关键词:《金翼》家族制度 宗族社会 社会生命 生命传记法

作者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探寻自我:从自身意识到人格生成

摘要:东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有我”、“无我”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从未间断,而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儒家心学的比较研究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当代解答方案。一方面,在反思中对“自我”的“横向本质直观”只能提供对“纯粹自我”的结构理解,它相当于整个意识流的一个极点,所有经验活动都从这个“点性自我”出发,但它本身不具有任何经验内容;另一方面,发生现象学、佛教缘起论和当代儒家心学在运用“纵向本质直观”方法的基础上,揭示“线性自我”的发生意义,从而为自我的“人格生成”问题提供了发生—历史的理解方案,并使“人格”的经验内涵得到具体展示。即人格本性与习性的发生,以及作为单子的个体人格与作为社会的交互人格的发生。从理论的自身认识到实践的自身修养(自身人格完善)因而构成一门当代自我学的基本思想脉络。

关键词:自我 自我意识 横向本质直观 纵向本质直观 人格生成

作者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教授(广州 510275)。





目的论视角的生命科学解释模式反思

摘要:生命科学中的许多科学说明诉诸目的论解释,对此,主流的观点趋向于一种历史性探讨,即寻找造成功能差异的演化机制以及控制这些程序逐代变化的规律。然而,这种途径受到自然化目的论研究路径的诘问。重新考查终极因,剖析目的阐释的逻辑困惑,得到如下理解:“目的”概念是指逻辑上的优先性而非时间上的优先,它并不为存在提供必然性的原因,而是探求如何可能,强调有关可能事态的模态,并考察某一状态产生某结果的倾向是否强化了机体再生产的趋势;目的反映了“未来实现的事”对“既有事件”的约束。目的概念与因果说明之间具有不可还原的异质性,二者构成了不同视角的科学说明。目的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出生物学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其自身的科学基础,因而不能被其他已有学科的科学哲学所支配。

关键词:目的 生命 科学解释 因果

作者费多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 102249)。




从贞人话语看早期记录中的修辞

摘要:将甲骨卜辞文本纳入文学研究视野,要注意对其仪式语境的考量,充分重视文本的刻写位置、行款连续性,命辞、占辞、验辞的互文关系,将它们视作文本的构成要素乃至修辞手段。在甲骨卜辞中,占验辞的话语形式反映出殷商贞人表达褒贬的努力,话语主体的变迁体现出殷商王权与神权的进退;贞人身份从方国首领到王廷职官的转换,影响了卜辞的文本结构与占卜内容,并使占验辞渐趋程式化。贞人话语中的修辞方式体现为反常规的刻写形态和反复、递进等修辞技巧,与后世史官在《春秋》中使用的“春秋笔法”相近似,以“记录”本身构成修辞,并间接彰显价值判断。这揭示了中国修辞传统精英化、书面化的起源特征,以及监督、褒贬王政的功能指向。

关键词:贞人话语 占辞 验辞 修辞

作者林甸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



法国与门户开放政策

摘要:19世纪末的门户开放政策,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视为英、美特别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其实,“门户开放”与“势力范围”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列强面对的一个共同政策选项。尽管法国内部围绕这两个政策曾出现三种不同意见,但法国政府对美国三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反应和积极态度,表明它最终采取了在维持自己势力范围的前提下支持和拥护门户开放政策。法国拥护门户开放政策的动机,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在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竞争中未能取得优势地位,不满足于既得权益,期待借助门户开放政策扩大法国在华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成列强共同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同时防止其他列强乘机获取中国领土。“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对法国政府来说,只是两种不同的侵华方式,彼此并不矛盾,各有其目的和用途。

关键词:门户开放 势力范围 中法关系史 中美关系

作者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