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0-31今天是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日期:2021-08-09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资本论》理论定向的阐释维度

摘要:《资本论》具有多样化的理论定向,并在后世解读中呈现出经济学、哲学、政治哲学等多样化的阐释维度。作为两种最具有影响力的阐释方式,对《资本论》的经济学理论定向和哲学理论定向的阐释,不仅各具理论合理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当基于经济学理论及其技术层面的《资本论》研究致力于完善与推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时,哲学理论定向的阐释维度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地呈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但是,由于对马克思哲学基本性质认知的差异性,因而在《资本论》的哲学理论定向的阐释维度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解释方案。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真正呈现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的内在性关联,并实质性地彰显《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而要立足于唯物史观以确立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的内在性关联,则必须首先明确唯物史观的《资本论》指向,即唯物史观是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挣脱出来的伟大成果,是服务并从属于《资本论》研究课题的理论创立,真正的唯物史观就存在于《资本论》中。这是《资本论》的唯物史观理论定向。就此而言,《资本论》既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巨著。

关键词:唯物史观  经济决定论  价值形式  思辨哲学

作者卜祥记,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语用逻辑的研究路径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语用逻辑属于逻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其演进过程可概括为“两进路”“三方案”和“四阶段”。“两进路”分别是规范描述型的趋语用化进路和描述规范型的去语用化进路;“三方案”是指零语用的演绎逻辑方案、准语用的归纳逻辑方案和语用化的非形式逻辑方案;“四阶段”是指“语用开端”“去语用化”“准语用化”和“语用回归”四个阶段。迄今为止,语用逻辑学的两条研究进路似乎一直在互不理解地独立发展着,其核心问题即是如何处理语用问题。因此,语用逻辑的深度拓展需要融合两条传统研究进路,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用逻辑  去语用化进路  趋语用化进路  语用问题

作者熊明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教授(广州510275)。


财政规则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以环境治理为例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财政规则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环境治理是当下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忽略了政府在改善环境质量上的作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则忽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地方政府追求可支配财政收入最大化角度出发,提出财政规则与地方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假说,并利用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财政规则可以影响财政收支结构,进而解释不同地区的异质性环境治理激励。据此,财政规则改革可以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中央通过改变财政规则可以促使地方政府自主承担环境治理的职责。

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  环境治理  财政规则

作者张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081)。


论我国检察权的新发展

摘要:深入推进检察体制机制改革,首先需明晰检察权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我国检察权性质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受历史逻辑、政治体制以及现实国情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既有其普遍性的一面,更具中国特色。立足宪法规范,可以发掘我国检察权演进的一般规律,即检察权在始终保持法律监督权基本属性的前提下,适时地根据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其权力外延和权力运行方式,实现检察权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同频共振。近年来,我国检察权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积极回应时代需求,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家权力结构调整以及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体系,应当坚持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性质,尊重检察权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社会需求和司法实务,进一步拓展检察权的外延,创新和丰富检察权能的运行机制,实现检察权的适时动态调整。

关键词:检察权  法律监督  检察改革  检察规律

作者周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广州510420)。


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工作环境:一个分析性框架

摘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工作环境是指人们在组织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工作氛围与工作状态,这种感受对其在组织中的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改善组织中的工作环境,实际上就是对组织进行治理的社会过程。从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中的工作环境,要考虑作为结构性背景的“嵌入性”以及作为制度载体的“单位”,把强调组织秩序与个人良好的主观感受相结合,并分析组织中的社会团结、组织中的冲突与整合、组织中的保护与包容、组织成员的参与、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与互动以及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根据这个分析框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组织的治理水平,进而折射出组织中的工作环境状况,并在学科意义上为工作环境领域的总体性研究和对话提供启示。

关键词:组织治理  秩序  主观感受  嵌入性  单位

作者张彦,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重庆400715);李汉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732)。


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摘要:古代文学研究的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人工较难解决。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可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五大功能,为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提供了可能。数字人文研究将改变古代文学资料查询检索方式,实现从电子文献的分词定位检索到结构化数据库的分类提取,从点状检索到网状关联,从逐条拷贝到分类打包;能把传统的静态文本变为可随意组合的动态文本;能改变文学史的认知角度和方法,时间上细化文学史的时间粒度,空间上深化文学的空间层次。由数字人文激发的编年系地并重的理念,将改变作家年谱和文学编年史的书写范式。数字人文技术,还可以自动对比识别作品间的互文关系,重建古代文学的历史现场,提供古代文学阅读欣赏的崭新体验。

键词:数字人文  唐宋文学  编年地图  结构化数据库

作者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邵大为,中南民族大学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讲师。(武汉430074)


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论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

摘要:托尔斯泰是路遥崇敬和效法的作家。他悉心阅读这位俄罗斯大师的所有重要小说作品,从中吸纳了丰富的经验。他通过阅读托尔斯泰的“文学书简”来了解其文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认知和文学修养。托尔斯泰强调“态度”的意义,视之为影响文学写作的决定性因素。路遥认同这一观点,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小说创作。通过梳理托尔斯泰和路遥的文学观点、分析其写作经验,可以发现:他们在塑造自我形象的理念、热爱人和生活的精神、以同情和肯定的态度塑造人物三个方面,存在垂直向度的影响关系和平行向度的相似性。这彰显出一些基本认知和判断,即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没有积极而正确的态度,就不可能有积极意义的写作,也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对于试图摆脱困境、创造高峰的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托尔斯泰和路遥的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深刻领会和充分吸纳。

关键词:路遥  托尔斯泰  态度  生活  自我塑造  人物塑造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

摘要:汉唐是奠定中华形象认同核心内涵和凝聚力的重要王朝,也是东亚古代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强的两个王朝。西汉王朝在开通西域过程中对国马资源谱系的完善构建,提高了汉代国家疆域管理的移动性能力,保障了汉王朝的幅员辽阔,奠定了“汉”国号的核心文化凝聚力。唐王朝踵继秦汉北朝而充分发挥了“胡苑之利”的地理资源与技术优势,促成恢宏壮阔的大唐气象,并持续影响了周边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扩大了汉文明儒家文化圈的世界影响力。“汉唐气象”的生成,是以成熟丰繁的中华古代文明积淀的深厚辐射力为基础的,而以国马资源演进为基础、以高度移动性为特征的国家管理能力的增强,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同时,汉唐国家形象的构建也往往以国之名马作为象征性标志,汉画像石中大量的西域天马谱系的汉马,表征着汉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文化认同;而以唐太宗的“昭陵六骏”等为代表的突厥马谱系的唐马形象,则书写了大唐王朝的雄浑气象。

关键词:移动性资源  汉唐气象  中华形象认同  西域天马  东亚古代世界

作者尚永琪,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宁波315211)。


银行、票号兴替与清末民初金融变革

摘要:金融发展与创新过程通常包括新金融业态的产生、发展以及替代旧金融业态的完整周期。清末民初,上述周期在银行进入中国并逐渐与票号展开竞争、最终完全替代票号的过程中得到明确体现。近代银行首先以外资银行形式进入晚清金融市场,在甲午战争后对票号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本国银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外资银行的诱致下产生,至辛亥革命后迎来繁荣发展期,抢占了票号的大量市场,并最终完全替代了票号的金融功能,迫使票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银行对票号的替代本质上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是近代新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新金融业态相对于旧金融业态所具备的制度优势在竞争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是金融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业态  银行  票号

作者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1)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