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4-16今天是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日期:2021-08-09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image.png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一种可能的智慧民主

摘要:民主在当代条件下已经蜕变为“代主”,即失去社会共识基础而被系统化权力所操纵的失效民主。民主的未来取决于是否能够恢复理性,从“意见为本的民主”转变为“知识为本的民主”。基于“双票民主”的投票方案与“箕子民主”的思想资源,民主制度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保证合理而智慧的公共选择,从而把偏好加总的民主转变为知识加权的民主,最终发现并实现思与心的聚点。

关键词:智慧民主 代主 投票制度

作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大变局与战略全局·

世界变局与历史观的复兴

摘要:现代世界自始即以资本作为主导原则,在历史进程中因资本原则的内在矛盾,迄今已然面临着改弦更张的变局。历史唯物主义把“现实—矛盾”原理和“历史—发展”原理相结合,具体应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为“东升西降”世界变局之际历史观的复兴提供了思想资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导引的历史观认识扎根于历史性的主题定向,能够有效指导人们洞见人类活动的性质和当代社会的本质,对于把握当今世界问题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当下中国哲学学术活动出现脱域化和中立化的致思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过程,以生活世界的客观性为依据,把握事实的历史性质,哲学才能真正“让事实说话”,从而在参与当代问题中表明自身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世界变局 历史观 历史性 历史事实

作者陈立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从治外法权到域外规治——以管辖理论为视角

摘要: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属地化秩序,一国管辖权开始对应其主权疆域。殖民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凭借作为治外法权分离管辖与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与帝国秩序共存。全球化时代,超国界问题频发,域外规治成为美国单边处理域外事务的工具,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作为制度基础的域外规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重新审视管辖理论,可以基于共同体管辖理论实施域外规治,以可预期、可接受的方式延伸管辖权,构建互认、互信、互惠的共同体管辖机制,为共同体外的管辖安排提供具备说服力的方案,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治外法权 域外规治 管辖 主权 共同体管辖

作者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外语学院教授(上海201620)。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百年发展与成功经验

摘要: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发展的百年,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创造、超越和完善的过程,显示了我们党的卓越智慧与艺术能力生成。党在领导文艺工作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走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道路,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积极探索创新,在文艺环境、传播平台、领导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新时代坚持党领导文艺、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依据。今后的文艺领导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重铸新的历史辉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领导文艺 探索发展 民立场 开拓创新

作者张清民,河南大学文学院省级重点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开封47500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从“权能分离”到“权利行使”

摘要:用益物权的生成机制关涉物权制度的架构和容量,蕴含着物权法理论创新的巨大潜能。就解释民法典颁行前的我国用益物权制度而言,“嫁接式具体权能分离说”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但其未能超越既成“权能分离说”的固有范式,亦无法摆脱该范式的内在缺陷。民法典丰富了用益物权的种类,提供了以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和共享土地等要素资源的法实现方案。基于制度实践的转型升级,以“权利行使”为逻辑线索架构用益物权的生成机制,有益于弥合既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罅隙,提升理论的解释力,为多层级用益物权体系的建立奠定学理基础。

关键词:权能分离 权利行使 多层级用益物权体系

作者蔡立东,吉林大学教授、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春130012)。

比例原则适用的范式转型

摘要:比例原则正在经历某种范式转型。在辐射范围上,比例原则实现从国别、区域到全球的地域性影响,完成从公法、私法到其他部门法的渗透;在功能定位上,比例原则保留传统权利保障功能的基本定位,同时拓展到权力配置功能的复合形态;在适用形态上,比例原则作为法律原则的规范性命题伴随司法适用的推进得以进一步彰显,并且开始作为方法论成为“目标—手段”理性构建的基准。之所以呈现这些范式转型,除了比例原则自身的内涵和特质,离不开代际更迭中的法治观转型和全球化影响。需要认真探索比例原则范式转型的本土化实现路径,基本立场是突破公法适用的藩篱,遵循“统而分殊”的路径。“统”的立论基础是探索“无部门法差别”意义上的比例原则范式转型路径,“殊”则是探讨其在具体学科领域适用中的特殊性。

关键词:比例原则 范式转型 法律原则 法律方法论 司法适用

作者蒋红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价值

摘要:现代性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哲学表征,资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能够处于现代性之中却超于现代性之上?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驾驭传统的资本逻辑,既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克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同时避免陷入资本形而上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资本为基本标识的中国现代化,为人类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资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 人的解放

作者周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家庭经营及其精神动力——以浙江省H市潮镇块状产业集群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绩。县域内的块状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形态,丰富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内涵。家庭经营作为块状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本土社会现象。在工业生产中,家庭始终是一个独立、理性的经营决策单位,将积累的财富持续投入产业发展中。家庭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呈现的“拿命在拼”的精神状态,是我国工业化能够在基础薄弱的农村迅速发展、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奇迹的重要精神因素。中国式的代际关系和家庭伦理是家庭经营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和生发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家庭经营 家庭伦理 社会转型 块状产业集群

作者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艺术的体系构成

摘要: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以古代汉语为视角,可以呈现古代“艺术”的产生、演进、展开的丰富体系。从古代文化演进的大势,及其与之关联的语言的语汇变化和语义转换,呈现“艺术”在中国古代不断扩展的整体面貌,即:礼—文—艺一体的起源,先秦强调仪式中技术一面的礼之艺,两汉强调文字高位的文之艺,魏晋之后突出宇宙虚实结构观中虚的一面的术之艺,中唐两宋从文人庭院的审美意识生发出来的玩之艺,两宋以来都市中瓦子勾栏里内容丰富的伎之艺,从《考工记》奠基至宋代开始突显的工之艺。礼之艺、文之艺、术之艺、玩之艺、伎之艺、工之艺,既分别代表了古代艺术演进的时代主潮,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不断展开而形成的体系的构成部分。

关键词:古代艺术 体系构成 礼—文—艺

作者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成都610064)。


汉唐故事与五代十国政治

摘要: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从“断裂”走向整合的过程中,汉唐故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唐统治的嘉谟善政,在五代十国政治场域中不断地被讲述和效法。在政治宣传和政权合法性构建中,统治者追溯汉唐帝王或名臣为远祖,表明五代十国继承汉唐统治的政治含义,呈现出有别于“天命营造型”和“成王败寇型”的“历史溯源型”时代特色。五代十国的制度重建,借由对汉唐旧例的仿效与因袭,以期实现政策的延续和统治的稳定。时人将汉唐治理形塑为理想政治的典范,突出强调其中的德政、仁义、文治等意义,将再续汉唐一统的治世确立为施政的方向。摆脱朝代兴衰隆替、政治体制胡汉之别等认识框架,深入到政治运行的内在精神和理念层面,是观察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新视角。

关键词:汉唐故事 五代十国 历史连续性 历史溯源型

作者何玉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兰州730070)。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