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0-31今天是星期四

“气候正义”入高考 《中国法学》显神威

日期:2017-06-22 来源: 作者:

“气候正义”入高考 《中国法学》显神威

  ——记《中国法学》刊文摘编入2017年语文高考阅读试题

 

 

  意料之外 高考阅读惊现学术论文

 

  2017年高考圆满落下帷幕,原本异常神秘的高考试题内容如往年一样,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根据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的报导,在今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中,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摘编自《中国法学》的一篇学术文章。摘编的文章登载在《中国法学》2016年第1期,题目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专家曹明德教授。

 

2017年全国卷I论述类阅读

气候正义正文首页

 

  以曹教授的这篇学术论文为阅读材料的高考试题文本共计800字左右,阐释了“气候正义”这一核心概念。“气候正义”的概念虽然对人们略显陌生,但曹教授的文章就此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使用“总—分—总”的说理方式,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着重归纳了气候正义的空间与时间维度、国际公平与国内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三大重要方面,并由此得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在阅读材料之后,则需要考生完成三道单项选择题。总的来看,这份考题阅读和理解难度不大;而就考点覆盖来看,着重考查的是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文中重要概念与重要句子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以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新华网报导

 

人民网报导

 

  情理之中 大国担当紧扣时代脉搏

 

  作为权威的国家级法学学术期刊,《中国法学》给人的印象是“高大上”,所刊发的都是法言法语的学术论文,人们很难将其与考察学生基本素养的全国高考试题联系在一起。于是,这样一篇颇具专业性与学院气息的学术论文,缘何会被摘编作为高考试题呢?

  要知道,全国高考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在选材方面,要明显倾向于社会热点、传统文化,在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同时还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国家文化战略。在提高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求考生关注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希望借助考题,使得考生拓宽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让核心素养落地。

  巧合的是,这也正是《中国法学》一贯强调的风格和定位,在《中国法学》发表文章的作者都是在专业领域有精深研究的专家,在阐述专业问题时都能做到轻车就熟、深入浅出,这一点便是文章可以入选高考题目的重要原因。曹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环境法学家,2007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在环境法领域著述颇丰。他的研究既充满学术情怀、人文关怀,又很能“接地气”。这篇文章初稿的内容曾在2015年法国气候正义大会上,由曹教授进行了英文主旨发言。而纵观此文,既把脉了时代症结,又体现了大国担当;不仅视域宏大,而且理论深刻、论证严谨,紧跟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热点话题和形势。作为一篇高考阅读文章,此文不仅契合了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此文,能够使祖国未来一代清楚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世界性议题,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环境正义观,关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作出无愧于民族与时代的选择。

 

▲中国法学2016年第1期封面

 

  再接再厉 《中国法学》助力法治建设

 

  刊发的文章被摘编作为高考阅读材料,是《中国法学》创刊30多年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花絮!中国法学》自1984年3月20日创刊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法学界最具影响、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先后五届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获或“百强社科期刊”。近10年来,《中国法学》的影响因子一直稳居全国法学期刊首位;在两千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中国法学》经常跻身第三甚至第二名的位置。2012年《中国法学》申报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第一批名单”,并连续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作为中国法学会的主管主办的期刊,学会领导陈冀平书记、张文显副会长经常强调要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法学》这一品牌,要肩负引领和繁荣法学研究的使命,要求《中国法学》发表的文章要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这次刊发的文章能够入选高考试题,正是《中国法学》回应社会各界对于期刊发展希冀的努力,也是法学学术论文试图通过一种崭新的途径进行大众法学教育和法治理念宣传的尝试。在未来,《中国法学》将一如既往地奉献更多好文章给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