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5-02今天是星期四

《法学》2017年第2期

日期:2018-12-14 来源: 作者:admin

专  论

传统犯罪网络化:归责障碍、刑法应对与教义限缩-----------------------梁根林/3

法定代表人的内涵界定与制度定位--------------------------------------殷秋实/14

不当生命之诉与人格利益保护--------------------------------------------满洪杰/28

专题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劳动法内涵----------------------------------------阎 天/43

供给侧改革中产业行动责任豁免的适用------------------------------------闫 冬/58

论  文

论可撤销法律行为的变更问题------------------------------------------朱广新/67

社科法学的研究格局:从分立走向整合------------------------------------侯 猛/80

民法与商法适用关系的方法论诠释

——以《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25条为例----------------------钱玉林/88

非法利用个人金融信息行为之刑法规制限度--------------------------------李振林/97

法检两院的宪法定位与司法改革----------------------------------------- 徐静村/105

域外法制

从“程慕阳案”看移民法遣返的证据规则------------------------- 黄 风  赵 卿/112

绿色债券运作机制的国际规则与启示------------------------------------- 洪艳蓉/12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专栏

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

——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 郑泰安  郑文睿/135

古代保密法:漏泄罪与间谍罪-------------------------------------------闫晓君/147

法律实务

美国“苹果电子书价格垄断案”争点释疑------------------------ -吴 韬 何 晴/160

过度维权的罪与罚

——兼评李海峰天价索赔今麦郎获刑案------------------------------- 简 爱/173

犯罪故意的规范释明与事实认定

——复旦投毒案为例的规范分析------------------------付玉明  杨 卫/183

传统犯罪网络化:归责障碍、刑法应对与教义限缩

梁根林[1]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犯罪场域实施传统犯罪的态势悄然成型,传统犯罪趋向网络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犯罪的不法属性与不法程度,给刑事归责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刑法修正案(九)》专门规定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四个纯正网络犯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标志着我国刑法的一个专门领域即网络刑法的真正诞生。但是,我国刑法学者在致力于立法论的客观评价和价值判断的同时,应当跳出立法中心主义的窠臼,将理论关注重点转向解释论范畴内的刑法体系内部控制。

【关键词】 传统犯罪网络化 归责障碍 刑法应对 教义限缩

 


法定代表人的内涵界定与制度定位

殷秋实[2]

【内容摘要】 法定代表人通常被理解为法定的唯一能够代表公司对外行为的自然人,由此导致法定代表人制度遭受了诸多批评。这种传统理解以“法定”和“代表”概念为基础。然而,现有理论对这两个基础概念的理解皆存在问题。我国法中的代表和代理并无本质区别,代表只是一种特殊的、适用于公司领域的代理。就对“法定”的理解而言,代表权的产生与消灭、权限范围等均来自公司意思,代表人其实是意定的。代表人也不具有唯一性,经理、董事会在不具有“法定代表人”身份时,仍然享有当然的、概括的代理权。这就消解了“法定代表人”的传统含义。法定代表人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配套的登记制度,即其为具有法定公示意义的公司代理人。登记在代理行为效力判定和第三人信赖保护的层面发挥作用,将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公司代理人相区分。

【关键词】 法定代表人 法定 代表 意定代理 登记

 

不当生命之诉与人格利益保护

满洪杰[3]

【内容摘要】 不当生命之诉是指医方在对孕妇的产前检查中因过失未能向其提供有关胎儿先天性缺陷的信息,子女于出生后因先天性缺陷向医方提出的民事诉讼。中国各地法院对于不当生命之诉的裁判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结果,争议的焦点在于原告是否有应受法律保护的损害。在比较法上,对此也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法国最高法院关于支持不当生命之诉的判例为立法所推翻,德国、英国的法院从拒绝对生命价值进行评断的视角否定不当生命之诉的正当性。以色列最高法院对此的立场从肯定转为否定,而荷兰和美国少数州的法院抱持肯定的立场。通过考察可知,不当生命之诉中受到侵害的并非父母权益、子女生命或者先天性残疾本身,而是维持有尊严之生存的人格利益。其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因残疾造成的额外费用以及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惩罚性赔偿。不当生命之诉的损害赔偿不应与原告生存的精神利益实行损益相抵,且应与不当出生之诉相区分。

【关键词】 不当生命之诉 人格利益 产前检查 侵权责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劳动法内涵

阎 天[4]

【内容摘要】 经济改革与劳动法制密不可分,我国经济改革先后经历了供给侧综合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时期,相应形成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两大法制成果。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同样给我国劳动法制提出了新要求。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里根政府也曾实施过供给侧改革,采用法律手段打击非法罢工,反对为劳动力从无效供给流出设置障碍,支持新兴经济部门根据市场需求重构劳资关系。这些改革举措中的经验可为我们所汲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劳动法制的调整应以保障劳动者就业利益为重心,通过市场调节就业结构,并处理好政府“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改革 劳动法 美国 经验

 


供给侧改革中产业行动责任豁免的适用

闫 冬[5]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产业调整阵痛加剧,群体性事件频出,急盼巧思与执念来解时下之困。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政府启动供给侧改革的初期,也曾遭遇到此起彼伏的产业行动,为在纷杂的规范体系下构建因应之道,政府选择从“责任豁免”切入,在产业自由与秩序的天平上收放“免责事由”这一游码以维持产业关系的动态平衡,为改革的顺利推进铺平了道路。英国政府执“责任豁免”之牛耳在法制轨道上应对产业行动的做法,既维护了劳动者利益的表达,又将对经济改革造成的干扰降至最低,汲取其中之经验,可为构建适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行动免责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产业行动责任豁免 英国 经验 借鉴

 


论可撤销法律行为的变更问题

朱广新[6]

【内容摘要】 对于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在撤销权之外再赋予当事人一方一种变更法律行为的权利,不会直接产生权力意志妨害私人自治之弊,因为法院能否介入法律行为之中,完全取决于当事人一方是否行使变更权的自主意思。域外关于法律行为的最新立法也普遍承认可撤销法律行为于个别情形下可予以变更。我国法院也不乏合理适用可变更法律行为规定的判决。总体而言,完全沿袭与全部废弃我国现行法关于可变更法律行为规定的极端做法皆不可取,部分保留可变更法律行为制度并对其加以补充完善的做法比较可行。

【关键词】 可撤销法律行为 撤销权 变更权 意思自治

 


社科法学的研究格局:从分立走向整合

侯 猛[7]

【内容摘要】 社科法学并非只是强调“跨”学科,而是注重整合法学与其他学科,研究与法律相关的经验事实。从研究进路来看,国内社科法学已经形成规模的是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和法律认知科学。这三种进路存在一定的知识递进关系。从观察视角来看,社科法学可以从宏观社会、微观社会和微观个体的视角展开研究。而且随着实地调查的变化,研究者也需要经常进行视角的转换。从认识论来看,社科法学主张批判主客二分、法律/社会的二元对立观念,强调研究 “视域融合”,即有关法律经验事实的知识要通过研究者、他者和共同面对的世界这样一种三角关系获得。从研究方法来看,社科法学倾向于实现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经验事实与理论抽象、经验研究与规范分析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社科法学 视角转换法 法律经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