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5-06今天是星期一

《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

日期:2018-12-18 来源: 作者:admin

2018年第3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规制”专刊)目录


 

智能法治

人工智能时代对民法学的新挑战                                   王利明

智能机器人法律人格问题论析                                     孙占利        

法律与人工智能的法哲学思考                                     吴旭阳

人工智能时代刑法归责的走向                                     储陈城

 “电子人”法律主体论                                          郭少飞

数据规制

再论企业数据保护的财产权化路径                                龙卫球

数据权利属性与法律特征                                        李爱君

未来管理

区块链与未来法治                                              郑戈

论赛博空间的架构及其法律意蕴                                  胡凌

区块链研究的法学反思:基于知识工程的视角                      陈立洋

智慧司法

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领域路径分析                                  潘庸鲁

我国司法人工智能建设的问题与应对                              程凡卿

智能辅助:AI下民商事办案系统的建构                            蔡一博

知产新论

论智能机器人创作物的著作权保护                                石冠彬

人工智能智力成果在著作权法的正确定性                          李伟民

 

 

 

 

 

 

 

 

2018年第3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规制”专刊摘要

智能法治

 

人工智能时代对民法学的新挑战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 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格权制度、数据财产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等,都需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作出必要的调整。我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种挑战,妥当设置相关规则、制度,在有效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为新兴技术的发育预留必要的制度空间

关键词:人工智能 智能人 隐私权 个人信息 民法典


 

 

智能机器人法律人格问题论析

孙占利(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摘要: 初期的人工智能仍属于工具范畴,自主智能机器人的“自主意识”和“表意能力”是赋予智能机器人取得法律人格的必要条件,其“人性化”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法律人格化。“工具论”“控制论”“拟制论”将渐次成为解决其法律人格的可能方案。自主智能机器人将可能先成为著作权等特定权益的主体,其权益变相归属于公共领域。强人工智能时期可能出现具有拟制法律人格或类法律人格的“赛博格”,传统法律制度将出现颠覆性的变革。

关键词:人工智能 自主意识 人性化 法律人格


 

 

人工智能时代刑法归责的走向

——以过失的归责间隙为中心的讨论

储陈城(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摘要: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裁量的独立性和行为自控性等特点,使得现实中会出现人工智能因过失导致的法益侵害,存在无法归责的空白地带。对此归责上的间隙,目前理论上形成了“机器人刑法”与“传统刑法修正”两套应对方案。机器人刑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防止技术发展的萎缩,但是在刑法的主体、刑罚正当化和自由意志等方面备受质疑。而传统刑法修正,虽然会保留刑法的本来面貌,但是会导致出现刑法介入过失犯的范围过宽的局面。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社会应当在保障技术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基础上,限缩过失犯的成立,保持刑法的最后手段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过失犯  归责间隙  机器人刑法


 

 

             法律与人工智能的法哲学思考

——以大数据深度学习为考察重点

吴旭阳(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大数据深度学习模式在法律中的若干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现有应用中已经具有大数据的优势,获得不少认可;但也存在智能水平较低、事实认定方面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发现该模式存在对于社会信息收集不广、也不能符合司法能动主义创新要求的缺陷。同时,该模式不能够进行证据的充分质证、事实认定方面的认知能力不足;并在行为的正当性、决策中的潜意识或者非理性、综合性和未来发展、公法的社会性大问题等方面的考量不足。该模式能够协助法律人进行工作与研究,但不可能取代人类法律人。

关键词:人工智能 大数据深度学习 行为正当性


 

 

“电子人”法律主体论

郭少飞(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已非纯受支配之客体,在法律上应设定为“电子人”。其理据在于:实践中人工智能主体已有成例或官方建议;历史上,自然人、动物或无生命体法律主体的演化表明,存在充足的法律主体制度空间容纳“电子人”;法理上,现有法律主体根植之本体、能力与道德要素,“电子人”皆备。由外部视之,人工智能现有及潜在的经济、社会、文化、伦理影响以及对哲学范式的冲击,促使既有观念、模式、体系开始转换,“电子人”的法外基础已然或正在生成并强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 电子人 自主性  法律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