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0-31今天是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日期:2021-08-02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一带一路’与全球化新趋势”笔谈


欧阳康 刘志彪 吴福象 李向阳

张述存 顾春太 王帆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围绕全球化新趋势召开了中美、中德、中拉高层学术论坛。本期邀请国内学者分别从全球治理、全球价值链、亚洲区域合作、产业合作路径以及地缘政治重大变化的视角,讨论“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化新趋势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教授欧阳康,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质疑与误解,从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向建设中提出问题与对策,主张科学合理地统筹世界和中国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全球治理变局。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刘志彪、吴福象认为,企业以制造业集群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需构建沿线国家共生共荣的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就业链,通过构造差异化要素技能水平和技术复杂度的匹配模型,并引入质量效用方程和种群竞争模型,提出中国企业双重嵌入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向阳,分析了亚洲经济合作的“缺位”与失衡,包括其主要由全球价值链驱动,主体是中间品的加工生产及其贸易,缺少位于亚洲的最终消费市场;并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外;还缺少本地区大国推动的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安排;以及与亚洲经济合作相配套的自主安全保障机制的缺失。因此, “一带一路”以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正确义利观为建设原则,以实现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将填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缺位”。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述存、副研究员顾春太提出,以山东省为重点,探索 “德国技术”与 “中国制造”强强联合的产业选择及实现策略。外交学院教授王帆提出,全球化正进入转型期,霸权国控制力衰落却 “卸责不让权”,加剧了责任转移带来的风险。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积极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的同时,对责任转移应保有更多理性与冷静,与多数国家一道,重塑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


全球治理变局中的“一带一路”    欧阳康

“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   刘志彪 吴福象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位”与“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    李向阳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德产业合作——以山东省为分析重点     张述存  顾春太

责任转移视域下的全球化转型与中国战略选择    王帆



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启示


陈越骅 王晓朝

摘要: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在现代学术语境中遭遇了伦理内涵合理性以及阐释方法合法性的困境。随着伦理理论回应道德实践的呼声日益增强,古典伦理又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复归,在古今对照视野中成为伦理学方法进步性的检验依据,在伦理类型学中成为美德伦理运动的原型。对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进行转化研究必须具有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基础,需要在相关学科群的协作下弥补文献、论证逻辑、命题合理性、道德生活世界、社会与个人历史、思想发展阶段等的支撑性知识的缺失。以此为鉴,运用跨文化视野下的发生学方法,梳理源流、重建谱系,将有助于加深认识中西古代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资源,促进文明传统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伦理共识基础。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 跨文化视野 发生学方法

作者陈越骅,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杭州310028);王晓朝,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公共性: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建构基础


夏志强 谭毅

摘要:公共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由来已久。从历史看,通过对西方公共行政学建构的五种路径分析发现,其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公共性的缺失。从理论看,应从公共行政的权力、主体、客体、方法和价值等维度来界定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实践看,中国的公共权力框架的独特性、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影响和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规定,构成了中国公共行政学建构中公共性的独特性。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建构应以公共性为合法性基础实施再造,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根据,坚持公共性的价值引领,以公共性框定研究对象,建构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公共性”话语体系,最终形成“公共性”导向的研究范式,夯实公共行政学科建构的合法性基础。

关键词:公共性 公共行政学 中国公共行政学 独特性 

作者夏志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成都610065);谭毅,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610065)。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变迁的基本面向


吴汉东

摘要: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从移植、引进到自立、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准确把握制度属性功能,塑造法律价值目标,建构法治与发展运行机制,能动地进行制度转化和法律精神再造,实现了知识产权法律本土化。与此同时,一方面积极应对法律现代化发展中的多元性、阶段性、风险性、非现代性问题,通过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以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应对法律一体化格局中的多样化、碎片化、单边化问题,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建构,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动力。中国在知识产权法律本土化的基础上,开辟了自己的法律现代化实现方式和法律一体化选择路径,其法律变迁的基本面向具有丰富的创新内涵和明确的实践导向。

关键词:知识产权 法律变迁 本土化 现代化 一体化

作者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武汉430074)。



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


张静

摘要:对案例研究究竟要做什么,中国学界尚缺少系统的标准。而案例(定性)和统计(定量)研究的所谓“对立”,一直在方法、立场和主题层面争辩,尚未在研究目标的专业标准意义上得到分析。案例分析的目标不是讲故事,而是产出知识,因此需要遵循认识活动共享的一般逻辑和原则;案例分析可以提供的知识类型不止一种,比如解释(原因)知识、理解(特征)知识或规范(原则)知识;案例作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性关系;案例的独特性有必要和一般性知识建立关联,从而使得具体案例可以和已有的知识发生对照;案例研究的优势之一,是系统展现因果机制和过程;零散多样的独立案例能够有意义,原因在于它们产出的知识,在相关知识体系中具有累进性位置。

关键词:案例分析 社会科学 知识累进

作者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社会性别和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低生育率


计迎春 郑真真

摘要:为了更为客观、准确地理解全面两孩政策的接受度、影响和实际效果以及中国生育率的长期走向,有必要从中国社会的制度和文化情境出发,综合社会性别和发展的视角来理解我国低生育态势背后的复杂社会机制。借鉴国际理论和经验教训,从社会性别和发展的视角审视中国的低生育率现象,可以发现,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关键;设计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推动政府、社会、企业界和男女两性的多元主体参与是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机制;提倡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形态,摈弃传统儒家父权思想和家族主义思想,是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意识形态基础。鉴于女性的物质生产者和社会再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促进公私领域性别平等的同步发展,缓解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将会对维持一定的生育率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贡献。

关键词:社会性别 经济发展 低生育率 全面两孩政策 工作—家庭冲突

作者计迎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郑真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从“兮”字的脱落看汉晋骚体赋的文体变异


林晓光

摘要:现存两汉魏晋时期的赋作中,以“兮”字句为标志的骚体赋、不含“兮”字的非骚体赋及其中间形态的半骚体赋并存。以往学界对这一现象,倾向于从创作者写作手法的角度,解读为赋体演进的表现。但如果回到文献存录来源进行文本对勘,分析六朝唐宋以下对这些文本的处理方式,便会发现无论是半骚体还是非骚体的六言、四言赋,相当部分是由于文本传抄编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脱落“兮”字造成的。这种情形从唐宋类书、汉唐史书及中古总集等主要文献类型中均可获得证实。汉晋赋中的骚体比重应比后人所见要高。因此以往对赋体的类型划分及各种相关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存文本假象的影响,有重新检讨省察的必要。部分变异文本可以获得复原,早期赋史也可能由此呈现出新的文体面貌。

关键词:汉晋骚体赋 非骚体 文本变异

作者林晓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28)。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马瑞映 杨松

摘要: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和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体系化创新是棉纺织产业崛起的核心机制,其相互强化、联动的创新模式,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形成的创新合力效应保持了英国棉纺织产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提高了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工厂制度创新使棉纺织业得以规模化生产;信贷金融创新解决了新兴棉纺织业的资本难题;资源的全球配置既控制了原棉的供应来源,又不断开辟新的销售市场;企业家创新则使生产要素新组合成为可能,促进了诸要素间的协同与整合。体系化创新是英国棉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创新驱动 英国 工业革命 棉纺织产业 

作者马瑞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安710119);杨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710119)。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