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0-31今天是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

日期:2021-08-03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

摘要: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当然,这种新的生活样态与新的发展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立足于生活样态的转变,因此两者的内在旨趣是高度关联的;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又会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起到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革命性意义,就必须内在地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多种样态,它主要包括了主体样态、发生样态、实现样态与外部样态,它们分别以“人民主体,政党引领”、“矛盾转变,供需融合”、“劳动为本,共创共享”、“理想同构,世界延伸”为理论支柱,共同组成了独特的中国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扬弃“物的依赖性”并秉持“自由个性”的实践意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人本身”的“复归”,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  唯物史观  现代性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道路

作者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武汉430072)。

亲属关系推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摘要:从亲属关系知识表示和亲属关系推理规则两个方面看,现有亲属关系推理系统缺乏对亲属关系及其形式结构方面的理论探讨。亲属关系推理具有复杂性:亲属关系推理的实质是血缘关系的推理;血缘关系结构是一个以“父亲”、“母亲”、“孩子”组成基础单元的递归的图结构;亲属关系的定义是按照血缘关系结构图中最短路径来给出的;利用婚姻关系、生育关系、被生育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作为四个基本血缘关系,重新设计了亲属关系表达式;利用亲属关系式能够确定系统边界,以及形式化描述亲属关系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基于血缘关系结构图的亲属关系推理系统得以构造,利用定位、匹配、检索最短路径和移位四项操作,来完成复杂的亲属关系推理任务。跟以往的亲属关系推理系统相比,此推理系统的逻辑和步骤更加直观简明,保证了亲属关系推理的完备性与准确性。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属推理算法能推广到其他语言的亲属关系推理。

关键词:亲属关系  称谓系统  血缘关系  推理系统

作者卢达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100872);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100871)。

中国资本市场的突出风险点与监管的反事实仿真

摘要:针对我国资本市场2015年的运行与证监部门的护盘干预,使用GSADF和BSADF泡沫检验,对我国沪深300指数及其10个一级行业指数进行泡沫检验,确定泡沫起止时间及其微观结构,发现市场泡沫与行业泡沫的引导关系,由此识别突出的风险点,并进行系列反事实仿真分析,提出化解突出风险点的实时监管建议。这一结果系首次以反事实仿真的证据,回应国际金融界对中国股市护盘干预的质疑。

关键词:突出风险点  资产价格泡沫  反事实仿真  监管和干预

作者王少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现代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赵钊,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武汉430074)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进路

摘要:治理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契合大湾区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大湾区治理创新的实现有赖于法治功用的发挥与法治进程的推进。法治是大湾区治理创新的逻辑前提、基本保障、关键动能、实现路径。同时,治理创新的阶段性、治理规则的创新适用、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治理纠纷的复杂多样性对大湾区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回应大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需求,应立足于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推动法治建设的同步展开;拓展法律规范体系并实现软法与硬法的衔接适用;构建多元共治的法律治理模式,包含治理结构法定化、治理方式规范化、程序制度塑造、治理机制构建;以及完善公私衔接的多元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探寻大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进路。法学及法治理论创新、法学学科体系创新可以引领大湾区治理创新走向深入,指导大湾区法治创新实践,实现大湾区治理创新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治理创新  法治  区域法治  软法

作者石佑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510420);陈可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3)。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以40年农村发展和减贫为例

摘要:中国40年的发展经验已成为世界学术界乃至政策界的思考热点,并向我们提出了理论挑战。以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为例,从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的内在原因。发展型国家理论把社会文化主体性仅作为国家发挥作用的辅助角色,忽视了社会文化主体性的独立性和关键性作用;“农民理性扩张论”强调农民主体性的价值,忽视了农民主体性只是社会文化主体性的一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社会文化主体性体现为家庭和家族、拟家族化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区域社会四个相互关联与支撑的方面。社会文化主体性在过去40年对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又因国家主体性与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是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的重要机制,因此,培育社会文化主体性,需要国家的介入,同时需把社会和文化问题放在农村发展和减贫研究的中心位置来考量。

关键词:社会文化主体性  区域社会  社会资本  社会组织

作者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公共均衡与非均衡”冲突新理论

摘要:冲突是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共同研究的中心课题,但既有的经典理论主要诞生在西方,不仅缺乏本土性,也未能提供理解中国群体冲突的系统框架。在重新梳理经典群体冲突理论的基础上,或可提出基于“控制—反抗”逻辑的“公共均衡与非均衡”新理论,并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验证该理论。新理论阐述了群体冲突产生和解决的基本逻辑,可同时解释冲突发生和不发生,又能用统一的公式描述冲突动态演变的全过程,为理解和解决中国群体冲突提供了新框架。新理论认为群体冲突是不同事件主体在旧公共均衡被打破的情况下重构新公共均衡的过程。公共相对利益满足感、公共维持或合作意愿、社会总约束力、公共可使用反抗力、公共反抗机会、社会总刺激六个核心变量共同决定了公共均衡值的大小和社会的和平或冲突状态。当公共均衡值大于1,社会整体和平或冲突基本解决;小于1,社会出现冲突;等于1,处于冲突边缘;冲突发生、演进与解决是六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构建可包容公共均衡调整的强弹性社会应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目标,新理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群体冲突理论的发展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冲突  社会冲突  公共均衡  环境污染

作者杨立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871);陈一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91);周志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汉晋之间:中国美学从宗经向尚艺的转进

摘要:汉代美学研究涉及黄老、儒家以及道教、佛教诸方面,但构成其主干的仍是儒家。汉代儒家美学,在先秦和魏晋之间处于变而未变之局。就其不变而言,它接续了西周以降的礼乐传统;就其变而言,则一方面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因一系列命题的变异而衍生出新方向。这些命题主要指儒家的经、文、艺,分别形成经学美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中,经学美学是最大宗,主要涉及儒家六经本身的美学特性及汉儒在相关阐释中的新变;文学美学指文学从知识性概念固化为制度性概念,并因审美因素的漫溢而成为具有现代特性的文学;艺术美学则主要涉及儒家对“经”、“艺”关系的认识以及艺术从六经之艺向一般艺术的延伸。经、文、艺三位一体,构成了汉代美学的主体框架。从汉晋历史看,这一框架并没有因汉王朝的灭亡而失效,而是仍以顺延形式对后世美学形成统摄和纵贯。这项研究意在表明三点看法:一是汉代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必须重估;二是中国美学在两汉与魏晋之间的连续性大于断裂性;三是解决目前美学史研究的偏至有赖于美学史观的调整。

关键词:汉代美学  经学  文学  艺术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价值与文化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5)。

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摘要:民国时期,随着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一系列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实施,传统税制逐步向近代税制嬗变,在管理体制、征收制度、税制结构、征纳关系、涉外税制等方面呈现出复杂面相。传统财政集权体制向财政分税制转变,名为分权实则集权;包征制、代征制向官征制的演进为大势所趋,但非一蹴而就;工商税取代土地税成为税制结构的主体,而直接税尚未能撼动间接税的地位;工商团体积极参与税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商征纳关系;受制于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涉外税制的推行困难重重。民国时期税收制度嬗变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工商界、华商与洋商等多种关系交织,反映出税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联系,既深受传统中央集权惯性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带有半殖民地的烙印。

关键词:民国时期  税收制度  嬗变

作者柯伟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广州 510275)。

构建中华思想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研究编撰中华思想通史的若干问题

摘要:构建中华思想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是中华思想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主题,梳理、提炼中华优秀思想的脉络和精华;一以贯之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中华思想史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存在出发的原则,实现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的原则,书写人民思想史;坚持从占统治地位思想出发的原则,提炼主流意识形态脉络和线索;坚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发的原则,把思想史人物及其思想成果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坚持从思想斗争史出发的原则,梳理中华思想对立与斗争、借鉴与融合的主线索。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勇于创新,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角,挖掘出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中的主流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服务。

关键词:中华思想史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学派

作者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北京 100732)。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