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2-17 来源: 作者:admin
特稿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要问题探讨------------------------------------------------陈光中 马 康/3
专论
论作为法人的商业信托-------------------------------------------------------------------- 李 宇/12
借名购房及借名登记中的物权变动------------------------------------------------------------杨代雄/26
规制商标“抢注”与 “囤积”的制度检讨与改造-----------------------------------------------刘铁光/38
犯罪的价值判断与行为的归罪模式------------------------------------------------------------彭文华/49
论文
法学教育改革现状与宏观制度设计
——日韩经验教训反思与中国改革刍议------------------------------------------------------------ 王晨光/60
受教育权的多元属性是分省定额制招生改革的法理依据--------------------------------------温泽彬/74
价值视域下的环境税立法-------------------------------------------------------------------何锦前/83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路径------------------------------------------------------ 郭倍倍/92
对抗式诉讼与刑事庭审实质化---------------------------------------------------------------胡 铭/10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专栏
绿色技术应用与《巴黎协定》的有效实施---------------------------------------------------董 勤/109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学理建构----------------------------------------------------------- 杨小敏/117
以审判为中心的检察权力规范化分析----------------------------------------------------------石茂生/126
《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中美关于徐亚满案照会交涉研究------------------------------------------屈文生/133
法律实务
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
——故意形态的结果加重犯之提倡----------------------------------------------------------------吴允锋/145
融资租赁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出租人法定解除权反思----------------------------------------王叶刚/153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要问题探讨
●陈光中 马 康[1]
【内容摘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宽一面的体现。该制度虽然已实行于现有刑事司法中,但需要进一步制度化、体系化。详言之,该制度原则上适用于包括可能判处死刑在内的所有案件,贯穿于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其证明标准应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证据规则可以适度从简。在具体适用的设计上,建议认罪认罚从宽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载入《刑事诉讼法》总则,应当建立公安司法机关同被追诉人协商的制度,从宽处理不受被害人意见的约束;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认罪认罚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可考虑设立认罪认罚案件的上诉审查程序。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案件范围 程序阶段 证据问题 具体适用设计
论作为法人的商业信托
●李 宇[2]
【内容摘要】 信托的本质在大陆法系素有重大争议。商业信托是现代信托的主要运用形式,将商业信托明定为法人,有助于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信托定性难题。商业信托具备法人的特征与要件。商业信托是有独立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与组织机构的组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承认商业信托的法人性质,在信托法上具有澄清理论争议、破除观念误区的理论意义,以及解决信托登记难题、保护当事人与第三人等实务意义;在商业组织法上具有促进商业组织多样化、提升法人市场效率、缓和法人法定主义之僵化效应等意义。
【关键词】 信托 商业信托 信托法 法人 法人法定
借名购房及借名登记中的物权变动
●杨代雄[3]
【内容摘要】 借名购房包括狭义借名购房与委托型借名购房。为规避政策与规章的规定借名购房的,登记时借名人未取得房屋所有权,借名合同的效力应依法律行为解释规则与部分无效规则处理。借名购买普通房屋的,通常应认定借名人取得房屋所有权。在以不动产抵债情形中,如果不动产仅过户登记于部分债权人名下,也是借名登记,其他债权人取得共有权。为转移财产借用他人名义登记不动产的,出名人未取得所有权。出资在他人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建房并登记在该他人名下的,出资人未取得所有权。
【关键词】 借名购房 间接代理 合作建房 借名登记 物权变动
规制商标“抢注”与“囤积”的制度检讨与改造
●刘铁光[4]
【内容摘要】 商标注册体制依然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商标取得体制,也是我国自近代商标法起源时起一贯坚持的体制,我国市场主体已经普遍形成了注册取得商标权的观念。尽管注册体制具有商标“抢注”与“囤积”的积弊,但不应轻易否定该体制,而应在针对该弊端进行改造的前提下予以坚守。我国《商标法》经过2013年的修订,已经形成遏制商标“抢注”与“囤积”行为的制度体系,但商标“抢注”和“囤积”现象依然具有得以存在的制度空间。为此,应坚持以初步审定公告为公示基础的可归责性原则和拟制权利不可转让原则对相应的制度体系予以改造,即废弃先申请原则,增设未使用的注册商标禁止转让和公示前的使用人不承担停止侵权责任的制度,从而封堵商标“抢注”和“囤积”行为的利益通道,根除商标“抢注”与“囤积”现象。
【关键词】 注册体制 商标“抢注” 商标“囤积” 可归责性 拟制权利不可转让
犯罪的价值判断与行为的归罪模式
●彭文华[5]
【内容摘要】 大陆法系国家的行为理论围绕着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归罪模式展开。我国的行为理论对行为重在形式主义解读,并不关注行为的价值判断与归罪模式。在德、日等国通行的分解式归罪模式中,社会行为论或者人格行为论具有相对合理性。在我国传统合成式归罪模式中,行为仅包含意识事实。归罪离不开整体价值判断。合成式归罪模式容易导致客观归罪或主观归罪,有时会造成刑法适用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在我国,定罪应以刑法分则具体规定以及《刑法》第13条但书为依据。
【关键词】 行为 犯罪 价值判断 分解式归罪模式 合成式归罪模式
法学教育改革现状与宏观制度设计
——日韩经验教训反思与中国改革刍议
●王晨光[6]
【内容摘要】 中国新一轮法学教育改革在即,如何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路径是需要在理论上做出回答的迫切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和韩国近年来所进行的法学教育改革能为我国提供诸多的借鉴经验,不管是正面的移植成果还是负面的教训。在参考日韩法学教育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之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作出法学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对于中国新一轮的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学教育 司法改革 日本法学教育 韩国法学教育 大法学院制
受教育权的多元属性是分省定额制招生改革的法理依据
●温泽彬[7]
【摘要】 现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的部属院校高考录取机会差异,表面上是由高考分省定额制所造成的,实则是隐藏在分省定额制背后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中央与地方共建办学模式以及各省之间基础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等深层次原因所致。分省定额制作为高考招录名额配置载体,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当方式;现阶段废除分省定额制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录取不公平,因而探求定额制下的名额配置实体标准并以法定程序予以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做好定额制配置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转变长期以来的政策性思维,以受教育权的宪法权利属性界定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公民权利边界。未来的改革思路是,从受教育权中的自由权、社会权以及机会平等的多重属性切入,综合运用减少教育行政管制、推进增量纠偏计划等措施来推进定额制配置改革,而部属院校属地考生录取不应在录取机会上特别优待,宜从社会权之经济性照顾措施来予以补偿。教育部正在推进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工程也将大大消解公民诉求压力。
【关键词】 受教育权 权利属性 高校招生改革 分省定额制
价值视域下的环境税立法
●何锦前[8]
【内容摘要】 在诸多争议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之前,《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得以公布,其规则设计自难免错漏频现。在法律谱系中,价值是规则的源头与灵魂,环境税法规则设计缺陷的根由在于未能找准价值的定位。从价值的视角观察,相关规则的设计仍偏重于经济效率的考量,故此,立法者应调整价值导向,尤其要突出对环境效益和公平导向的考虑。尽管价值导向的调整难以一步到位,但可采用“预告制”等法技术来完善相关规则,从而舒缓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立法诉求。
【关键词】 环境税法 公平 效率 工具性价值 非工具性价值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路径
●郭倍倍[9]
【内容提要】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运行中虽然出现了种种问题,但“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等常见概括背后的过度“标签化”倾向,导致了对陪审问题的解读通常流于表面。在实证研究中,以法庭问话认定“陪而不审”,以发表异议及比例判断“合而不议”,在社会测量方法上存在着误区。因为未能发现问题的核心,所以立基于此的应对之策也多限于选任外围或局部探讨,难有实质性突破。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应以确定陪审案件范围为主导方向,归纳总结出一定的理论模型并交给实践去检验。
【关键词】 标签化 社会测量方法 陪审案件 标准 类型
对抗式诉讼与刑事庭审实质化
●胡 铭[10]
【内容摘要】 从法教义学层面来看,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经初步确立了对抗式庭审模式,且在审判中心主义指导思想之下,确立实质性的对抗式诉讼应成为当前改革的走向。采用社会科学实验方法,基于庭审实录的实证分析和比较显示,我国刑事审判构造并非规范层面的对抗式诉讼,在当事人进行主义的表象之下是实体真实发现主义之趋向,而刑事庭审实质上却又无法承载实体真实发现之重任。当前,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应从技术性改良入手,逐步完善对抗式诉讼并迈向庭审实质化。
【关键词】 对抗式 庭审实质化 实体真实发现主义 当事人进行主义
绿色技术应用与《巴黎协定》的有效实施
●董 勤[11]
【内容摘要】 《巴黎协定》把充分推广和应用绿色技术作为实现其目标的必要条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把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能否实现《巴黎协定》下自主贡献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绿色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着严重的专利压制问题,导致绿色技术分布南北失衡,这与《巴黎协定》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迫切需求不相符。发展中国家要求制定绿色专利强制许可国际协议以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达国家反对绿色专利强制许可国际协议的理由并不成立,也与《巴黎协定》的目标和要求相冲突。通过制度设计为专利权人保持利润空间,绿色技术创新仍然可以保持充分的动力。
【关键词】 巴黎协定 绿色专利 强制许可 国际协议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学理建构
●杨小敏[12]
【内容摘要】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是指食品安全共同体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时应当遵循一同或一道管(治)理的准则。从效力上看,其应当贯穿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全过程;从形式上看,其要求食品安全共同体成员实现权义共担;从功能上看,其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基本矛盾。该原则隐含着一种混合的政治理论,倡导一种混合的制度秩序,试图将市场、国家、非政府组织等秩序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合作,相互监督,以便确保食品安全。该原则的理论特色则体现为平等协商与理性沟通的工作机制、相互信任的推进机制、信息共享和公开透明的保障机制,以及灵活高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社会共治原则 理论特色 理论基础
以审判为中心的检察权力规范化分析
●石茂生[13]
【内容摘要】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它不仅关涉到司法机关内部的重心调整,也影响着整个刑事诉讼结构的制度安排和权力配置。从司法权力运行的角度来看,这项改革意味着要形成统一的证据标准,重新构建公、检、法平衡的诉讼结构,完善司法权力规范行使的制度体系。作为刑事诉讼重要主体的检察机关,处于承接侦查、审判的关键环节,在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背景下,必须准确研判改革精神、把握改革内涵,严格遵循证据裁判规则,推动庭审实质化,规范权力行使,从更进一步促进和有效保障司法公正这一根本目标的高度,积极推动这一改革在检察领域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诉讼 检察权 权力规范
《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中美关于徐亚满案照会交涉研究
●屈文生[14]
【内容摘要】 1844年6月发生的徐亚满案是中美《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中方钦差大臣耆英和美方公使大臣顾圣在书面外交交涉中最为关切的问题。通过对比中英文照会档案,发现徐案受害人可能是“徐亚满”或“徐亚福”但不是“徐阿满”,凶手名是“呾喋哩/Daniel”;徐案与“定风铜箭案”、“舍理案”及“士那案”是独立的几个案件;赫宁茨曾为顾圣使团收集和翻译徐案情报;徐案的施害人最终被判决无罪,但自愿在25年内每年向死者家属提供15两银子的供养金。美国领事福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行使领事管辖权的美国领事,而杀死徐亚满的“Daniel”是第一位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特权的美国公民。美国而非英国的领事裁判权条款,成为欧洲其他国家在随后数年里与中国签订他们各自国家条约的模型。
【关键词】 《望厦条约》 徐亚满案 领事裁判权 顾圣 耆英
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
——故意形态的结果加重犯之提倡
●吴允锋[15]
【内容摘要】 从法教义学的角度看,解决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必须考虑三个问题:解释结论不违背制定法的条文规定、解释结论不违背责任主义原则、解释结论能够合理说明按照相应故意犯罪“从重”处罚的根据。法律拟制说解决不了后两个问题;注意规定说说明不了“从重”处罚的原因;转化犯说不符合刑法规定,同时也不能合理说明从重处罚的原因;过失形态的结果加重犯说,也不能彻底解决后两个问题。只有将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视为故意形态的结果加重犯才能妥当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关键词】 刑讯逼供 法律拟制 转化犯 注意规定 结果加重犯
融资租赁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时
出租人法定解除权反思
●王叶刚[16]
【内容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对于有效引导和规范融资租赁交易、解决融资租赁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在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的情形下,该司法解释第12条第1项赋予出租人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与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相比,这实际上是放宽了出租人依法解除合同的条件。承租人擅自处分租赁物并不当然导致出租人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不应一概赋予出租人解除合同的权利,而是需要结合承租人支付租金、提供担保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该行为是否构成根本违约,从而最终确定出租人能否依法解除合同。
【关键词】 融资租赁 擅自处分 根本违约 法定解除权
上一篇: 《法学》2016年第9期
下一篇: 《法学》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