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1-22今天是星期五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5期

日期:2017-02-17 来源: 作者:admin

法治中国

法治评估的类型构造与中国应用

     ——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                                             李 朝

司法文明

信息公开申请和诉讼滥用的司法应对

     ——评 “陆红霞诉南通市发改委案”                                   沈 岿

多任务司法裁判与相机控制权分配                                           戴治勇

诱导型调解:法院调解的一个解释框架                              汪永涛   陈 鹏

论民事司法中的类推适用                                                  钱炜江

西方法哲学

成规、 规划与法律的规范性                                                沈宏彬

部门法哲学

言论自由、 政治结构与民主协商程序的多元构造                              秦小建

如何理解 “国家所有”?

——基于对宪法第910条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评析                          瞿灵敏

交叉学科研究

基于热点稳定性的犯罪空间分布规律再认识                                   单 勇

理论纵横

晚近我国刑事立法趋向评析

    ——由 «刑法修正案 () » 展开                                       邵博文

证据排除抑或证据把关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证研究                 吴洪淇

中国环境资源犯罪的治理模式当下选择与理性调适                           侯艳芳

科技进步、 社会治理与法治的共生共进

——“科技进步、 社会治理与法治” 研讨会述评                          徐 清

 

 

 

 

 

 

 

 

   

 

法治评估的类型构造与中国应用——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

 

 法治评估类型化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已有的划分标准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在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可构造法治环境评估”、“法治实施评估” 法治价值评估” 三种理想类型三类法治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进路评估内容及评估方法上存在较大的不同以往中国评估实践中习惯于忽视法治评估的类型并多以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实施评估混淆三类法治评估的内在差别产生了结构性要素混同功能期待错位及法治价值评估实质隐退” 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法治评估应建立“ 三类一体的评估模型既要进行功能分化保证不同评估功能的合理使用与精准定位同时又要对不同法治评估进行功能整合建立法治评估多类型之间的合作关系促使法治评估在中国法治进程中落地生根并成为支援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力工具。

 

 

 

信息公开申请和诉讼滥用的司法应对 ——评 “陆红霞诉南通市发改委案”

                                 

 “陆红霞诉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登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参照或借鉴效应的示范案例。该案裁判的可取之处有: 申明知情权和诉权有滥用的可能和限制的必要;宣告解决滥诉问题乃审判权应有职能;提出认定滥用需要考虑的事实因素;以及综合判断申请和诉讼目的明显背离立法宗旨。但是,其在主动取证和审查原告行为、部分事实认定考虑因素的裁判说理、对本案不作实体审理、驳回起诉并宣告当事人未来类似情形将严格审查“ 三需要” 等方面有可商榷之处。更好的司法应对或许是: 行政认定和处理先行,司法审查在后;充分展示司法对事实相关因素的可信认定;驳回诉讼请求并宣告未来严格审查“ 适当目的”。而整体的制度推进是更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多任务司法裁判与相机控制权分配

 

 政府或党委具有多任务性质中心工作” 在不同时期根据情势不同也需要做相应调整;法官的目标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执行既定法律二者之间有时会存在冲突尽管主要是法官具体行使司法裁判权但政府或党委为了实现自身目标常常保留着过问甚至适当情况下进行相机干预的权力为了解决党委目标与法官目标的冲突法院内部建立了类似于公务员的考核机制为了获得过问或干预的情势信息,党委还建立了不成文的内部请示制度成立了政法委掌握了法院院长的任命权为了应对可能的请示爆炸法院院长政法委地方党委上级法院上级党委分别获得了一定的相机控制权但各自司法控制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而且政治权力可以随时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主审法官以外的司法相机控制权分配构成了真正影响司法裁判结果却对当事人秘而不宣的隐形司法这种隐形的司法裁判和部分官员滥用控制权引发的腐败共同加剧了人们对司法的不信任改革宜从取消基层法院请示开始。

 

 

 

诱导型调解:法院调解的一个解释框架

 

 自愿型调解和强制型调解都无法对当前的法院调解现象进行解释当下的法院调解主要是一种诱导型调解是指法官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裁判不良后果的判断为规避这种风险而由法官主导并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而与双方当事人进行博弈最后诱导双方妥协自愿达成合意从而化解矛盾,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当事人和法官之间达成合意的过程法官在调解中主要使用情理法并用软硬兼施分而治之寻求合力等策略它是监管型体制压力法官高风险的生存状态基层法院不出事的逻辑当事人机会主义行为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诱导型调解在法院中的大量运用正是当前司法陷入两难困境的一种体现通过它来调适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冲突但有可能造成对社会秩序基础的破坏。

 

 

 

论民事司法中的类推适用

 

 对民事司法中类推适用的研究首先必须区别大陆法系进路与英美法系进路大陆法系的类推适用是一种法条扩张技术其主要实践价值并不在于案例指导制度事实上这种类推适用一直以来在我国的民事司法实践中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其基本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就此而言类推适用的思维过程应当遵循涵摄失败规范的可类推性判断事实的可类推性判断三个步骤进行此种判断不应完全建立在常识的相似性之上而更应当立足于法律的价值判断因此对于其有效的研究方式是类型化。

 

 

 

成规、 规划与法律的规范性

 

 在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承认规则奠定了法律规范性的基础围绕如何说明承认规则的性质存在两种竞争性的理论社会成规理论认为承认规则是一种存在于法官之间的社会成规而规划理论则认为该规则是一种旨在合理解决共同生活中出现的合作难题的共享合作规划然而只有规划理论所提供的规范性说明符合法律实证主义对法律规范性的基本看法因此规划理论是最佳的法律实证主义理论。但规划理论成立所预设的理论前提和法律实证主义对法律规范性的基本看法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这也说明规划理论可能是最好也是最后的法律实证主义理论。

 

 

 

言论自由、 政治结构与民主协商程序的多元构造

 

 为弥补代议制的相对失灵言论自由从传统的私人自主和消极权利属性向公共自主和积极权利属性扩展力图通过畅通表达渠道形成言论与政治结构的沟通为公共决策重塑基础结构其实现依赖于国家对表达资源的公平配置在美国司法审查倾向于对言论争议进行实体评判将政治较量从代议平台转向司法过程超越了政治结构的权力融贯逻辑消解了民主的协商意蕴当下中国深陷权利话语” 的情绪对抗中无力将活跃的公共讨论导入公共决策机制重新审视言论自由的宪法功能,立足于意见共识公理” 的递进构建基于意见” 的公共交流机制基于共识” 的公共决策机制和基于公理” 的公共协商机制促成民主协商程序与政治结构的深度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