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兆斌;
【机构】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 收入不平等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共同影响经济发展。从人力资本结构的角度看,经济中的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摩擦成本越高,经济越容易形成通才型均衡,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看,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取决于经济所属的均衡类型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在通才型均衡条件下,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关系;而当经济进入高收入阶段时,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具有反向关系。在专才型均衡条件下,当经济处于相对较低收入的阶段时,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结果取决于信贷约束效应与摩擦成本效应的对比关系;而当经济处于相对较高收入的阶段时,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具有反向关系。无论是从人力资本结构转型还是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看,我国目前都需要及时实行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政策。 更多还原
【作者】 汪曲;
【机构】 汕头大学公共管理系;
【摘要】 政府公共服务评估是政府公共管理效能的题中之义,香港、澳门、台湾在公共服务提供与监管上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对中国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耦合效应为切入点,发掘出香港、澳门、台湾各具特色的公共服务提供与提升系统,提炼出公共服务的评估体系与质素模型。具体而言,耦合视角下香港、澳门、台湾的公共服务依托于其评估体系和质素模型,前者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后者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而耦合效应有机整合了公共服务的提供与提升,带来公共服务的螺旋发展态势。港澳台三地的公共服务均呈现出三层结构和耦合效应,但在结构具体内容和耦合作用路径上存在各自的特点。 更多还原
刻板印象视角下的地域冲突、责任归因与个体态度——基于香港与广州青年群体的实证研究
【作者】 张蕾;
【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 实证调研发现,香港青年对内地居民的刻板印象偏向于消极,广州青年对香港居民的刻板印象偏向于积极。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容易以一种强烈化的情绪表达影响青年受众的信息选择和价值判断,进而对刻板印象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两地青年对彼此地区居民的刻板印象还影响到了双方对“陆港之争”产生的原因感知,呈现出一定的责任归因偏差。刻板印象对香港青年与内地居民交往的态度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更多还原
全球新闻伦理的跨文化问题与重构
【作者】 唐佳梅;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 国际报道中的刻板框架与内容偏向,报道对象风险与社会冲突激化等问题源自新闻伦理跨文化维度的缺失。重构新闻伦理体系在于从实践层面践行和平新闻、女性主义新闻、冲突敏感新闻等新型跨文化报道模式;从理论层面增加尊重他者、文化宽容、国际视野的客观性原则等更适合文化多样性的伦理原则与报道规范。通过培养记者的伦理世界主义态度,推动新闻伦理的跨文化转向,从新闻伦理重构的路径探讨新闻全球化时代跨国、跨文化报道实践问题的解决之道。 更多还原
马丁·路德论男女之别与婚姻的目的——以《创世记》和《哥林多前书》的相关注解为基础
【作者】 黄保罗;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 根据马丁·路德的《创世记》和《哥林多前书》的相关注解,从人类学和伦理学的视角,窥视其所论男女之别与婚姻设立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人被造时是否就有固定的男女性别;婚姻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儿女,二是充当解决性的“解药”;三是婚姻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夫妻心理情感上互相帮助等作用,此分析以期对当代激烈争论的同性婚姻和生育下降等问题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辩护与诠释:明末清初天主教护教思想研究
【作者】 肖清和;
【机构】 上海大学历史系;
【摘要】 明季天主教入华,既面临着如何与本土文化相处的难题,又时常遭遇到官方或民间的强烈反教行为。针对官方与民间的反教行为,天主教传教士与信徒撰写了大量的护教文献。然而广义的护教文献不仅仅包括因为教案而产生的辩护文本,还包括由传教士与士大夫所撰写的为天主教进行合法性论证的文献。通过对典型的护教文献的文本分析,文章尝试对明末清初天主教护教思想的论证模式进行总结与反思。从明末到清初,天主教护教思想的论证模式主要有实用论证、适应论证、差异论证与先例论证。这些论证模式是天主教根据不同的社会处境,为天主教的合法性进行论证而形成的。 更多还原
WTO法律规则的逻辑内涵与适用外延——以轰动一时的“稀土案”专家组裁决报告为例
【作者】 李雪平;
【机构】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 WTO争端解决的“规则导向”要求争端当事方准确理解WTO法律规则的逻辑内涵与适用外延,而轰动一时的“稀土案”专家组裁决报告最能说明这一点。该案专家组对所涉规则的适用和解释凸显其持有的自由裁量权,申诉方对中国国内相关措施的非议和建议均渗透至专家组的法律推理过程和裁决结果,而中国的辩护理由和评论意见则显然剥离了WTO相关规则之间的关联。从规范和实证角度,厘清WTO法律规则之间的一致性及其中存在的局限性,澄清WTO法律规则与国际法相关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争端解决中准确理解和选择援用WTO的法律规则。 更多还原
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理念阐释——基于市场逻辑的公共利益与补充市场逻辑之不足的公共利益
【作者】 严永和;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要】 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可以区分为基于市场逻辑的公共利益与补充市场逻辑之不足的公共利益。前者如充分有效地保护知识私权,后者如为保护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等对知识私权加以适当限制等。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理念,首先表现为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然后借由立法目的,构造为确认公共利益的知识产权法的原则,如知识私权神圣原则、激励创新原则、公平原则等。但知识产权法对公共利益的接纳与保护,最终主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性的法律规则的设计与实施而得以实现。在国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消减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增快、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知识创造与使用模式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时代,知识产权法需要认知、发掘、回应、保护新的基于市场逻辑的公共利益与补充市场逻辑之不足的公共利益,并做出相应的制度调适。 更多还原
证明标准的德性之维
【作者】 李昌盛;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 对证明标准的传统研究,是脱离裁判者法律适用过程的“外部视角”。从裁判者的角度而言,排除合理怀疑不仅是有关认识结果是否达标的尺度,也是指导裁判者如何形成合理的主观确信的方法,即疑点发现、排除的过程。对思维过程的法律控制通常只能诉诸事前的信息输入控制和事后的输出结果控制,无法直接作用于过程本身。能够直接影响到理性认知过程的重大力量源自于裁判者的德性,诸如同情恻隐之心、谨慎、谦卑、思维开放和勇敢等品质。从作为能动主体的裁判者的“内部视角”而言,德性既影响到对证明尺度本身的把握,也影响到思维过程疑点的发现和排除。为了保障证明标准当中的德性要求得到贯彻,有必要进一步从法官选拔和制裁机制、司法体制和程序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有关制度。 更多还原
国际合作中的制度选择:以软法为视角的分析
【作者】 韩书立;
【机构】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 制度结构的本质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合作结果。在全球治理面临制度困境的情况下,“软法之治”的兴起,弥补了硬法在全球治理中的不足。一方面,国家为了避免高昂的缔约成本与主权成本,将软法作为实践中新的制度选择;另一方面,从国内政治的角度看,选民权力分配,国内政治制度以及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亦会对国际合作中的软法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更多还原
学人风采
【摘要】 郭熙,男,1956年生,河南社旗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兼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访问教授,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现任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与教育部语信司共建)主任、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 更多还原
“传统”与“五四”笔谈
【作者】 姚新勇;
【摘要】 主持人语近二十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日益高涨,已从学术性的诉求向普及性的社会运动乃至体制性的文化建构方向推进,五四新文学、新文化之启蒙主义传统面临巨大的压力。鉴于此,我们特邀请四位学者就相关问题做一笔谈。四位学者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五四与传统的联系,这恰好显示出五四启蒙传统之坚守在今天所处的守势状态,却也共同表明了启蒙传统的坚守者,面对挑战与压力,自觉反思、自我审视,去除所谓“传统”与“五四”截然对立的二分思维,努力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 更多还原
流动的五四与传统的甦生
【作者】 贺仲明;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 面临日益严峻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挑战,五四新文学、新文化传统的合法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它不得不重新进行自我反思,再观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求通过反思而充实自我并更为坚定地坚守启蒙的立场。 更多还原
“化西”思维与新文学现代性的艺术呈现
【作者】 宋剑华;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 面临日益严峻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挑战,五四新文学、新文化传统的合法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它不得不重新进行自我反思,再观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求通过反思而充实自我并更为坚定地坚守启蒙的立场。 更多还原
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