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1-23今天是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日期:2021-08-02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谢伏瞻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人类历史进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系统深入地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理论界的重大责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北京100732)。


西方现代性与哲学的危机

张汝伦

摘要:谈论“哲学危机”本身是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现象。西方哲学危机与现代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志现代性思维特征的一系列二元分裂,核心是人与世界的分裂,导致古代万物一体的世界观的终结,也导致以对宇宙和世界整体性理解为目标的哲学的日渐式微。失去了其本质的追求,是哲学遭遇危机的根本原因。哲学危机导致哲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成为孤芳自赏的纯粹理论;导致道德哲学缺乏真正的普遍性基础。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不是要抛弃哲学,而是要纠正现代性传统对哲学的错误定位。

关键词:现代性  哲学危机  二元分裂  道德哲学  维特根斯坦

作者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

张辉

摘要: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出现、国际法对其正当性追问的回应以及国际法的等级化体系化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推动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法治化。

关键词:国际法  社会基础  国际社会  国际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张辉,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武汉430072)。


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

杨东

摘要: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所内含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之可能,迫使监管者必须予以有力回应。然而,监管技术匮乏、监管法律滞后和监管理念守旧等问题,以审慎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等为核心构建的传统监管体系和法规无法有效应对去中介、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现状。因此,必须在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传统金融监管维度之外增之以科技维度,形塑双维监管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金融科技所内含的风险及其引发的监管挑战。科技维度的监管致力于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科技驱动型监管体系。其以数据驱动监管为核心,构筑起分布式的平等监管、智能化的实时监管、试点性的监管沙盒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系,突破传统金融监管的固有困局,创新监管方式,保护金融消费者,维护金融稳定。

关键词:金融科技  监管科技  科技治理  监管体制

作者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2)。


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

沈坤荣 金刚

摘要:水污染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赢得攻坚战和持久战的重要方面。基于国控监测点水污染数据和手工整理的河长制演进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河长制在地方实践过程中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河长制达到了初步的水污染治理效果。但河长制并未显著降低水中深度污染物,可能揭示了地方政府治标不治本的粉饰性治污行为。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制定清晰且适宜的治理目标,设计健全可行的问责机制,引进专业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进行监督,将取得更好的治理效益。

关键词:河长制  水污染  政策效应  双重差分法

作者沈坤荣,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210093);金刚,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

倪星 王锐

摘要:基层避责现象的滋生蔓延,给公共治理造成了系统性冲击。通过“结构—风险—行为”分析框架解释基层避责的内在逻辑,发现基层政府权责分立的现实结构安排不仅无法有效抵御和化解外部系统性风险,还成为内部非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导致基层行政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不平等性和扩散性风险陡增时,采取组合策略规避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具体表现为事前纵向策略、事前横向策略、事后纵向策略和事后横向策略。实践证明,避责行为导致了基层政府创新缺失、权威流失、被动回应等严重后果,并引发链式反应,阻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重新激发基层创新活力,亟需持续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动态防控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权责分立  风险管理  避责行为  基层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

作者倪星,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275);王锐,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510275)。


村治实验: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样态及逻辑

马华

摘要:以传统中国乡村自治以及近代以来农村基层民主的历史变迁为底色,以“制度”、“组织”和“能力”为核心要件的三场“村治实验”,反映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样态和实践逻辑。一是发展样态:从传统农民的臣民意识,经过近代的权利启蒙,到现代的政治动员,再到自主的农民民主能力建设;从传统村落“自治”到近代的乡村建设,到农村集体化,到村民自治,再到协商民主。二是实践逻辑:农村基层民主逐步实现民主价值与民主技术的统一,民主客体与民主主体的统一,民主的制度、组织与能力的统一,以及民主建设与治理有效的统一。归结起来,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实践和发展是乡村社会内在需求与现代国家建构双向互动的民主。这一民主样态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张力中发展,在“适度”与“过度”的微妙平衡中推进,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村治实验  基层民主  民主能力  协商民主

作者马华,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山西030006)。


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

江林昌

摘要:传统关于《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曲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认识并不全面。《九歌》中有海岱东夷族虞舜时代的《韶》乐、中原华夏族禹启时代的《虬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生命生育祭歌,以及流传于楚地的山川祭歌等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族属的远古史诗祭歌,原本只在本血缘组织内部世代流传,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血缘管理的瓦解、地缘管理的出现,才开始在部族外广泛交流融合。楚国特殊的历史渊源、楚怀王一统天下的雄心、屈原所处时代及其巫史身份等因素,使得《九歌》经屈原之手成套编组并加工润色成为可能。《九歌》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融合了远古部族文化,还体现在经过转化创新而成为中华民族经典的高峰,深刻影响此后两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东夷集团  华夏集团  《九歌》  屈原

作者江林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济南250014)。


清代时宪书与中国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王元崇

摘要:清入关后开始颁行以西洋历算方法编制的时宪历(乾隆朝改称“时宪书”),直到清亡为止,其与国家典礼及生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宪书自颁行之时起,就在京师一地之外,加入了各直省的日出入昼夜及节气时刻列表,为以前历朝历书所无,堪称一大创举。随着清朝的开疆拓土,这一部分内容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意义。在康雍乾时期,时刻列表内陆续增入各蒙古、回疆部落以及大小金川土司等政治单元,体现了清代中国领土的演变、多民族的不断融合以及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关键词:清代  钦天监  时宪书  直省  边疆

作者王元崇,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