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05-06今天是星期一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日期:2018-12-18 来源: 作者:admin

社会安全研究

1.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

康均心,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自2006年开始的打黑除恶专项活动,在历经10余年后的2018年年初,高调升级为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这是在打黑除恶已取得诸多成效,对黑恶势力犯罪形成了强势威慑的基础上,又一次更全面深入地打击黑恶势力的专项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以高层“黑伞”、基层腐败、乡村恶霸、职业医闹等为扫除重点,在具体实施上要坚持法治思维,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厘清扫黑除恶的法律政策界限,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保障人权,重视程序正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平安中国。

关键词:打黑除恶;扫黑除恶;宽严相济;乡村恶霸;保护伞

基金项目:中央政法委重大项目“大数据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07 / 32518107003)的阶段性成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评估研究

王燕飞,湖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慰慰,湖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2016级犯罪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运用法律评估理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反恐法》进行理论与实证二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反恐法》在实施中存在定位不够明确,独特价值并未体现;配套措施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反恐执法程序规制,执法混乱等问题。为此,需深化统筹各部门反恐法律规范,构建完整的反恐法律体系;坚定预防为主的反恐理念,凸显《反恐法》的独特价值;强化部门合作反恐,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关键词《反恐法》;反恐法律体系;法律评估

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实施状况实证研究”[CLS(2016)D55]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3.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再思考——以国内安全学为视角

张青磊,上海师范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国内安全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旧复杂尖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蔓延滋长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以国内安全学为视角,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发展的政治根基、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控制、完善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化治理是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国内安全学;阵地控制;法治化

 

犯罪学视点

4.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

冯卫国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经过近十五年的发展,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成为司法改革的一大亮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时代背景下,社区矫正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然而,社区矫正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如相关立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对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适用难、社会参与广度和深度不足、矫正手段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等。必须寻求有效的路径和方案,以破解这些制约因素,推进社区矫正的机制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治化;社区矫正社会化;社区矫正信息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导向下的中国刑罚改革”(11JZ009)之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陕西高校人文社科英才支持计划资助。

 

5. 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的治理:特点、原因与对策

王志祥,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外国刑法与比较刑法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柯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基建领域已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点、多发领域。 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主体以校级领导、基建规划部门领导为主,且窝案串案突出;犯罪行为日趋多样且隐蔽,次数多、时间长,大案要案增加;犯罪发生相对集中于工程发包、财务管理和工程建设实施环节。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发生的原因是,缺乏监督导致的外部遏制不足以及部分高校领导价值感、责任感偏离等导致的内部遏制不足,基于无法抵抗的巨大利益诱惑及制度本身不健全形成的外部拉力,基于个人攀比、贪婪、侥幸心理等形成的内部推力。就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的防治而言,应当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细化高校基建制度,减少犯罪机会;健全高校监督制度,提升犯罪难度;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积极进行犯罪心理预防;强化刑罚适用的必然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

关键词:高校;基建腐败;罪因结构;犯罪对策

 

6.中国(高校)反性骚扰/反性侵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军,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犯罪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后

武文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女性实际遭受性骚扰的总体情况稳中有降,性侵害/性骚扰问题“愈演愈烈”的认知,更多是媒体重点呈现建构的结果。男性遭受性骚扰的比例并不比女性低,权力均衡主体间的性骚扰远多于权力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性骚扰。包括高校在内的机构,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反性骚扰/反性侵机制,但没有必要另行设立专门的工作部门。处理性骚扰案件,应坚持法治原则和程序正义,不能搞“有罪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性骚扰具体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权利保护的需要,也要考虑本土文化情境,将一些在具体文化语境中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行为排除在外,避免过度规制和处罚的“扩大化”。

关键词:性骚扰/性侵害;反性骚扰/反性侵机制;法治原则;程序正义

 

域外警务学术主持人邱格屏

7.网络安全的公民合作:自救、义务警员和网络犯罪

张耀中,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钟月英,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皮特 N.戈拉博斯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摘要:鉴于各国维护网络安全的资源和能力有限,集体或个人在不同程度上组织和协调了一系列的合作。本文确定了公民合作维护网络安全不同形式和对付意外后果风险的注意事项为建设性地促进公民/网民合作生产网络安全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原则。虽然安全合作生产有助于社会控制,但只有那些在法律范围内的活动才值得推崇,公民/网民的私人行为对合法性边界的试探应受到严格限制。

关键词:安全合作生产;网络安全;网络犯罪互联网联防队;自救

 

刑事法学

8. 恐怖犯罪刑法规制之理论进路与规范解构

高丽丽,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历经数次修正与重构,我国恐怖犯罪的刑法规制呈现出罪名体系不断丰富,刑罚结构趋于完整,处罚手段不断严厉,打击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我国关于恐怖犯罪的刑法规制中呈现的刑事理论面向包括:报应刑与目的刑之扞格与兼容,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抵牾与调和,刑法谦抑性理念;恐怖犯罪的刑法适用中应坚持限制解释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之理论路径。

关键词:恐怖犯罪;刑法规制;立法沿革;刑事理论;理论路径

 

9.中澳反恐刑事法比较及启示

王敏敏,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犯罪,中澳两国均应时而动,进行了一系列刑事立法调整。在反恐法律体系中,两国都颁行有专门的《反恐怖主义法》,但反恐的刑事制裁功能仍集中体现于《刑法》相应条款中。以此为出发点,对中澳两国现行反恐刑事法律进行比较分析,吸收先进立法经验,在我国立法修订中建议以专节设置“恐怖活动犯罪”,明确以“行为”为核心的基础概念,单独设立“恐怖行为罪”,配置刑种多元、适用合理的刑罚措施。

关键词中澳两国;反恐刑事法律;恐怖活动犯罪;比较研究

 

10. 刘大蔚网购仿真枪案判决的刑事司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