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1-22今天是星期五

《当代法学》2017年第6期

日期:2018-12-17 来源: 作者:admin

专题:有效辩护制度研究专题

有效辩护问题的再思考                                陈瑞华(3)

审判中心视野下的律师有效辩护                        熊秋红(14)

论侦查阶段的有效辩护                                张  中(25)

西汉扬雄《廷尉箴》的主旨与贡献

——法官箴言研究之二                                霍存福(35)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公民权利之新探                  戚建刚(45)

对话式司法审查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实践及其前景                李蕊佚(54)

类型化视野下行政诉讼目的新论                        赵清林(64)

行刑一体化视野下的矫正体制架构

——写在《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之际                  王利荣(75)

医疗道歉法与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美国经验与中国进路                              满洪杰(89)

对《〈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若干规定的理解与评析  石少侠(69)

全球金融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                    杨  松(106)

地方政府税收减免承诺的效力瑕疵                      叶  姗(116)

中国民事公益诉讼年度观察报告(2016)                黄忠顺(126)

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评注修订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      王海平(138)

国际投资仲裁中公共健康保护的条约解释进路

——以“Philip Morris v. Uruguay”案中VCLT第31条第3款

c项的适用为视角                                     王彦志(149)

《当代法学》2017年总目录 (158)


 


 


 


 


 


 


 


 


 


 

有效辩护问题的再思考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作为一项从美国法学中引进的理念,有效辩护需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进行适当的制度转换,才能为法学界和律师界所普遍接受。目前,我国法院已经开始将律师的无效辩护纳入程序性制裁的对象,并通过向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书,来对不履行辩护职责的律师启动纪律惩戒程序。这尽管发生在个案之中,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要贯彻有效辩护的理念,除了建立带有惩罚性和救济性的无效辩护制度以外,还需要从完善辩护律师从业资格、委托代理协议、收费制度、确立刑事辩护最低服务质量标准、加强法律援助监管以及完善律师职业伦理规范的角度,对刑事辩护制度作出全方位的改革。

关键词:有效辩护;无效辩护;违约责任;纪律惩戒;法律援助

 

 

审判中心视野下的律师有效辩护

熊秋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律师辩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项改革以庭审实质化为重心、以案件繁简分流为配套,辩护律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协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程序选择,并且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明智性,但简易、速裁程序的大规模适用压缩了律师的辩护空间。值班律师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刑事法律援助在案件范围上的全覆盖,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平等与及时,但律师辩护的有效性则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庭审实质化改革与律师辩护相互促进,在庭审实质化改革中,尤其需要保障辩护律师申请证人出庭的权利、调取新证据的权利以及在必要时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制定基本证据标准指引,有助于强化律师辩护的可预期性,但应防止因司法僵化制约律师辩护的有效性。应注意从提高律师辩护率、加强律师辩护功能和提升律师辩护质量等方面促进律师有效辩护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审判中心;庭审实质化;基本证据标准指引;有效辩护

 

 

论侦查阶段的有效辩护

张中:国家“2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在侦查阶段,获得律师辩护是犯罪嫌疑人最重要的诉讼权利。我国律师辩护已走向侦查,这对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具有极端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刑辩率过低、辩护难、律师执业风险大、辩护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需要提升侦查阶段辩护质量,明确有效辩护的标准及其评价指标,同时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包括营造宽松的辩护环境,完善侦查阶段辩护制度,提高律师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强化律师惩戒措施,有限引入无效辩护制度等。

关键词:侦查阶段;有效辩护;标准;评价指标;保障措施

 

 

西汉扬雄《廷尉箴》的主旨与贡献 ——法官箴言研究之二

霍存福: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西汉扬雄《廷尉箴》是历史上第一个法官箴,它从法官职守角度提出君主应秉持的刑政理念、政策纲要,所谓“说人君谨刑罚”;它叙列尧舜禹三王、夏商周三代及秦国(朝)的法制历史,宣扬儒家情操,贬抑法家-秦国(朝)治术。《廷尉箴》从儒家立场总结历史经验,指斥“寇贼满山,刑者半道”的重刑虐民现象,警告君主不要以为“惟虐惟杀,人莫予奈”,最终得出“殷以刑颠,秦以酷败”的发人深省的结论。《廷尉箴》是儒家刑政观的“箴言”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学表达;箴的这种旨趣,在诔、诗等其他文体中有相同的表现。扬雄《廷尉箴》开风气之先,对东汉唐宋元等后世法官箴的创作影响颇大。

关键词:西汉;扬雄;廷尉箴;主旨;贡献;法官箴言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公民权利之新探

戚建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中心“文澜”特聘教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公民权利不同于消费者权利。它是公民面向食品安全其他治理主体的权利,是贯穿于整个食品安全工作全过程的权利,是以“公权利”为主的具有双重属性的权利。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公民权利可以分为行动权利和接受权利,前者主要包括评论权、了解权、申请权,以及动议权等;后者主要包括获得通知权、获得理由权、不受妨碍权,以及获得奖励权等。《宪法》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公民权利提供根本性规范依据,《食品安全法》则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公民权利提供直接性规范依据。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民权利;新内涵;新类型;新依据

 

 

对话式司法审查权

李蕊佚: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行使司法审查权时,尤其是审查涉及人权保障立法的场合,常常秉持司法能动主义。这不仅使香港法院很可能演变为政治纠纷的裁决者,而且客观上也可能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既定的权力结构。尽管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是否享有司法审查权及其司法审查权的正当性一直存在质疑,但司法审查的实践已经客观存在。立足于这个事实,本文提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可以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行使司法审查权,以达成克制香港法院过激的司法能动之目的,使司法审查权成为配合香港立法会和香港政府解决问题的一种制度方法。

关键词:司法审查权;对话理论;司法能动;司法谦抑

 

 

类型化视野下行政诉讼目的新论

赵清林: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含有特定的目的追求,法律目的在法律制度的生命周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行政诉讼的目的,我国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行政诉讼得区分为主观的抗告诉讼、客观的抗告诉讼和当事人诉讼等具体类型,行政诉讼的目的也需要依据不同的诉讼类型分别论定。主观抗告诉讼的目的只在救济权利,客观抗告诉讼的目的仅为监督行政,当事人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纠纷。就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诉讼类型而言,是以主观的抗告诉讼为核心,以客观的抗告诉讼为例外。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以救济权利为主,以监督行政为辅,但并不具有解决纠纷的目的。进而,强调行政诉讼的权利救济目的,不仅有助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实施走出传统困境,而且对于行政诉讼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对于解决我国当下行政诉讼实践中面临的滥用诉权这一突出问题,都具有重要助益。

关键词:行政诉讼目的;主观诉讼;客观诉讼;抗告诉讼;当事人诉讼

 

 

行刑一体化视野下的矫正体制架构——写在《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之际

王利荣: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征求意见中的《社区矫正法》逆转了社区矫正体制演进的方向。《社区矫正法》(草案)拒绝从矫正概念中推导矫正部门所主张的“制服效应”应予肯定,将惩戒决定和执行权交还公安机关的结论却违背了行刑一体化思维和权力运行规律。本着打破监禁刑执行困局即扩大假释的初心,矫正体制仍应继续在以下层面转型。国家司法行政部门全面承担社区矫正职能并非秀出权力肌肉,消除管理权与惩戒权间隙旨在明确行为与责任的逻辑关联,令惩戒设而少用;决定短期震慑性监禁处分的权力移交区县级社区矫正部门,既有效支持基层矫正活动又能节制惩戒冲动,但替代现行治安拘留做法无须在区县级矫正部门专设拘禁场所和配置司法警察,指定轻警戒型监狱承担三至十天震慑性监禁任务,只涉及警察权内部分配而非扩张,而且自由刑执行机制运行更顺畅;基层矫正人员是不可或缺的执法力量,由其承担督导和帮扶综合职能,继续优化和规制手机定位技术,社区矫正才可能名至实归。

关键词:行刑一体化;社区矫正;体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