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15 来源: 作者:admin
历史学研究
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经济史论证
李 振 宏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秦至清皇权专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皇权对国土上的一切物产具有不容置疑的绝对支配权力。在二千年的帝制时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不是观念性的虚言,而是一种确定不移的事实,天下一切都被打上了皇权的印记。经济制度与经济法令一出于皇帝之口,无论是经济制度的制定,还是具体经济政策的发布,都可以看到皇权的随意性、皇帝意志的绝对性,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帝王随意滥施赏赐,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皇权专制的重要论据。皇权对土地、盐铁等特殊经济资源的刻意控制,出于制造臣民对之生存依赖的险恶目的,是《管子》“利出一孔”经济专制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帝制时代只存在一般状况的财产私有制,臣民对私有财产的财产权,主要表现为占有权和使用权,是有条件的所有权,不是完全所有权或无条件的支配权。皇权支配天下财富的独断性,赐予的随意性,所有权的专属性,都体现着专制权力的秉性。
关键词: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经济专制;绝对皇权;财产所有权;帝王赏赐;盐铁专卖
明清《实录》比较研究
谢 贵 安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摘要:明清两朝《实录》都通过传统的实录体来记载本朝皇帝的历史,并贯彻了大致相同的史学主题,即政治鉴戒、显亲尽孝、张扬忠义、劝励风俗等。由此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文化上有极大的传承性和相同性,都是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体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明清实录修纂因主导者的民族身份不同,导致二者形成同中之异。明代实灵全为汉文本,而清廷在继承中原体制的同时,刻意保持其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在修汉文本实录时,还修纂了满文本乃至蒙古文本;在直书和曲笔的应用上,两朝实录都对非敏感的历史进行了直书,对敏感的历史进行了曲笔,《明实录》的曲笔多属于对皇帝行为的政治性讳饰,而《清实录》多侧重于对清廷早期民族身份和文明状态的讳饰。为了掩饰民族身份的文化落差,清廷信奉“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通达的华夷观,从而走上了“汉化”之路,大力推行“右文”政策,设实录馆专修实录,以与明代只设史馆而修众史相区别。关键词:明实录;清实录;史书体例;史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民粹主义思潮探析
袁银传,邓韵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它是俄国长期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人口多数这样一种国情和历史时代的产物。民粹主义反映了近代农民小生产者及其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利益、愿望和价值诉求,是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东方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在对待俄国村社的历史命运、对待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态度、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关于人类解放的主体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社会思潮;本质区别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与《资本论》之间
周 露 平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当前流行的一种论断,便是认为“马克思的时代结束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演变为一种无用的理论。其实这种评判,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从早期思想的哲学设计向《资本论》时期的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转换,更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向度的科学预测。具体而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居于思想史的“理论空间”,具有反思与超越传统共产主义理解的内在要求,而这种要求首先来自其早期哲学批判,即对社会“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反思,试图在唯物史观视域内建构共产主义,但理论症结在于无法切入资本现实,也即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经由哲学批判到经济学批判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思想史场域到社会史场域的过渡,提出了社会解放逻辑的两大内容,即“消灭资本逻辑,消灭雇佣劳动”,打破资本社会的同质化的社会结构,重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资本论》;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资本逻辑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创新研究
杨仁忠,卢晓勇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
摘要: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拓展建设路径,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导力。为此,我们要通过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途径,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宣传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感染力;要通过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学习型社会建设;改进宣传方式;强化学校教育
政治学研究
试论高校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制度及其实现路径
夏 静 雷
(赣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工作思路局限、制度创建缺陷、制度效能有限、体制机制障碍、权力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亟需厘清高校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修正高校党内权力思维惯性和理顺高校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切实保障和贯彻落实高校党员授权主体、活动主体和监督主体地位。同时,科学配置高校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提升高校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和保障力,完善高校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党内权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实现路径
“为官不为”:内涵逻辑、类型表现和治理路径
楚 迤 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法政学院)
摘要:“为官不为”是一种不良公共行政行为,它虽说是行政作风问题,但其危害不亚于行政腐败,或者说是行政领域的一种“变相腐败”,因此必须强力治理。“为官不为”的类型表现主要有“现象说”和“主观说”。前者包括懒政、庸政和怠政,后者包括不愿为、不想为、不敢为和不能为。每一类型都有其不良行为动机,而其共同本质都是降低行政的效率和诚信,败坏公共行政良好形象。治理“为官不为”,必须坚定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用法治思维强化职责义务,用完善的激励机制管干部,健全行政监督与问责机制,用培训锻炼提升行政才能。
关键词:为官不为;懒政;庸政;怠政;公共职责;为民服务;问责机制
法学研究
论民法典中统一优先权制度的构建
田土城,王康
(郑州大学 法学院)
摘要:优先权是我国民法中的一个疑难问题,在立法上各类民事优先权制度分散而杂乱,在理论上存在着性质及概念的争议,因此在民法典当中重构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优先权概念的狭义说和广义说都存在缺陷,基于优先权制度的成因分析,优先权的概念应是“由于特殊政策对特定群体之权利保护的需要,由法律直接规定产生的,能够使被保护之权利产生其本身不具备的优先效力的民事权利”。在性质上,优先权应是独立的实体性权利,是一种不同于固有权的救济性权利——形成权。统一民事优先权构建的具体方案是在民法典总则中规定民事权利之保护部分,并在其中规定包括一般先取特权、优先购买权、优先承包权和优先承租权在内的民事优先权制度。
关键词:优先权;广义优先权;狭义优先权;救济权;形成权
从《人民法典》到《德国民法典》
——对德国亲属法在第三帝国时期发展的法史、法学解析
王强,David Siegel
(中国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
摘要:第三帝国时期,纳粹政府本拟起草《人民法典》(VGB)以替代《德国民法典》(BGB),实现德国民法尤其是亲属法的纳粹化,但VGB草案却从立法原则、法学技术、概念规制等法学角度对BGB亲属法有所贡献: 草案通过引入以夫妻财产分开制、财产增加共同制为核心的法定财产制以及界定婚姻解除时财产增加之均衡在债权上的可操作性,对当时以夫权家长制为主导的BGB法定财产制,进行了颠覆性革命; 草案将离婚法中的离婚理由从过错主义和目的主义更设为破裂主义,为此后BGB中离婚理由变更及破裂主义的概念性延伸奠定了基础; 此外,草案还通过一系列对非婚生子女权利的规定,为后来BGB中实现非婚生和婚生子女的同等法定地位做了铺垫。德国亲属法在上述领域经由VGB亲属法草案所实现的发展,对中国《婚姻法》具有深刻的镜鉴启示价值。
关键词:《人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法定财产分开制;婚姻破裂原则;非婚生子女扶养请求权
论强制医疗程序中“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立法完善
——以大陆法系地区为借鉴
郭 锴
(中国政法大学 刑事司法学院)
摘要: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的强制医疗程序,其目的在于既有效控制“武疯子”的危害,又杜绝“被精神病”现象。在各界纷纷为完善只有六条的强制医疗程序建言献策之时,却鲜有对其中二百八十五条第三款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其中对“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规定仅一句话,但正是这一句话无疑为该措施留了“口子”,使得其在实践中极易异化为“被精神病”条款,实为强制医疗程序的潘多拉魔盒,亟待完善。故应先确定该措施之法律性质,再参照与我国刑事司法体系相仿的大陆法系地区之经验,根据其法律性质对其决定过程、执行场所、实施期限、法律效力、监督救济进行立法完善。
关键词:强制医疗程序;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特殊刑事强制措施;精神鉴定安置
论作为准公共物品的融资担保业法律规则问题
张 闱 祺
(中国政法大学 比较法学研究院)
摘要:目前,我国融资担保业新症与旧疾交织,呈现出资信状况差、营利水平低、业务风险大、代偿率飙升等问题。究其原因,与融资担保业的监管松散、规范虚位、权利义务不平衡、过分管制等法律问题密切相关。融资担保的法律规制应当从其准公共物品性质出发,并综合运用多种规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强化融资担保业的公共资源支持、平衡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风险、强化融资担保的资本准入与后续规制以及完善融资担保领域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融资担保;商事担保;准公共物品;规帛基础;规制路径;担保业法
行政程序法治: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李 跃 勇
(湖南大学 法学院)
摘要: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是我国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落实国际公约减排义务的战略要求。在低碳发展的目标之下,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社会建设和政府行政权力扩张实现了合流,依法行政和法治国家建设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低碳社会建设中的行政程序法治,有利于规范政府行政权力的合理行使,有利于抑制腐败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低碳社会建设,有利于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困难和矛盾问题。我国低碳发展中的行政程序法治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单行法中的行政程序性规定,在内容上应当涵盖程序合法、程序公开、程序合理、程序平等、实质公正、告知与说明义务、程序参与等。这些具体制度对促进低碳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低碳发展;行政程序法治;单行法;程序合法;程序合理;程序平等;程序
经济学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合作下的货币选择与竞争博弈
王晓芳,胡冰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要: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但由于沿线多数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影响了国家间的合作。我国应以金融机构合作→资本市场合作→金融产业合作的路径,把握我国资本及金融产业向西转移的有利契机,通过与当地优势项目合作,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应通过提高补偿成本的方式加速人民币流通,以超出市场预期的手段增加人民币市场份额。对美元等其他货币的竞争在短期内易陷入“囚徒困境”,应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合作;博弈模型
比较优势下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发展的路径分析
崔 鸽
(河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目前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地区的进出口商品增长较快,贸易逆差逐渐转向贸易顺差。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倡导的对外企业技术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创新力在不断提高,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商品贸易逐渐形成互补和竞争的关系,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相对较稳定,但也伴随着压力。中国与东盟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加快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增加对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产业的投入,实施适度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加强双边金融设施与交通设施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比较优势理论;RCA指数;经济贸易
融合与创新:传统会计中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导入研究
刘三红
(中南大学 商学院)
摘要:随着ISO14051的公布与执行,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已经证明其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企业的现有会计系统中导入MFCA显得尤为重要。MFCA和传统会计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可以从基本概念结构、信息与数据基础、核算程序与方法、信息披露与报告以及循环反馈与优化应用模式等五个方面实现MFCA和传统会计系统的融合与互通。将MFCA顺利导入传统会计系统,可以弥补传统会计不能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缺陷,使物质流转过程中的损失“可视化”,更好地为企业环境管理服务。
关键词: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传统会计;循环经济;企业管理
符号叙事学研究
“无限衍义”真的无限吗?
——再论皮尔斯的解释项理论
赵 星 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皮尔斯符号学中的解释项理论,并由此推及的“无限衍义”学说给当代符号学理论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若仔细考究皮尔斯相关学说,就会发现皮尔斯并未将其相关理论停留在“无限衍义”,而是在其笔记中不停地思索符号衍义的最终归属问题。这一思索既使皮尔斯解释项理论得到系统扩充,更使其符号学理论展现出强烈的社群特性。并且,经过皮尔斯解释项前后期理论的完善,他关于符号表意过程特性的观点也更加清晰,也即符号表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以及社群性。
关键词:无限衍义;解释项;探究社群;皮尔斯符号学
文学研究
《九歌》沐浴意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杨 雯 雯
(郑州大学 文学院)
摘要:《九歌》中沐浴意象的卫生功能极为淡化。兰汤沐浴凸显的是沟通巫神的原始宗教功能,先民认为水乃万物之原,沐浴能够模仿神明诞生从而获得与之沟通的神力,兰草则以其国香有助于巫师进入迷幻状态;共沐咸池凸显的是神灵极其浪漫的世俗爱情渴望,迥异于《诗经》寻常人的沐发意象,尽管后者同样具有丰富的爱情内蕴。
关键词:沐浴; 意象; 楚辞; 诗经
宋代食风新变与诗歌演进
刘 丽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宋代士大夫对饮食生活格外关注,这使食事与文人创作异常紧密。宋代饮食在取材、加工、口味上都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风尚,不同于前代的饮食心态及审美喜好渗透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也呈现出了新的风貌。宋诗题材的日常化以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睿智的精神风貌深受宋人从俭避奢生活状态的影响;变腐朽为神奇的手法、精细化的加工风格和背离常格之思同样存在于烹饪与宋诗创作过程中;以淡为美、以苦为美、以鲜活为美的诗境追求则与尚淡、尚苦、尚鲜的味觉审美如出一辙。
关键词:宋代;饮食;诗歌;风格
论“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学转向与主体间性的关联
刘 永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院)
摘要: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诗歌”,在创作上具有高度的语言自觉和清醒的语言意识,规避情感介入和价值判断,“诗到语言为止”成为其代表性的理论口号。“第三代诗歌”对主体性的批判割断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使中国诗歌出现了一次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语言学的转向”。
关键词:第三代诗歌;语言学转向;主体性;主体间性
图像转向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现代重构
张 伟
(复旦大学 中文系)
摘要: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表征范式,“图像转向”营造的视觉图式以一种颠覆性的姿态冲击乃至重构着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的既定结构。图像主导的视觉范式不仅强化了空间主体的身体指涉与视看行为的现代内涵,也颠覆了主体传统意义上的认知范式与审美体验,同时对公共文化空间表意图谱的交互性构建、图像表意的消费化延展以及日常生活审美的加速深入与时尚布局的时代建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由此形成的公共文化空间结构的视觉化嬗变也引发更多的审美思考。
关键词:文化空间;视觉图像;视觉图式;重构
论现代戏剧结构类型的沿袭与革新
范 煜 辉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戏剧结构指对剧本行动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以现代戏剧大师——易卜生和萧伯纳,契诃夫、斯特林堡、尤金·奥尼尔和贝克特,布莱希特等七人为分析对象,将戏剧的结构类型分为:纯戏剧结构,抒情氛围结构,叙述体开放结构三种,并对每种类型的特征进行概述,论述各位戏剧大师在戏剧结构类型沿袭与革新上的贡献。现代戏剧研究中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论调,西方学者的强势学术话语宰制着东西方的戏剧现象。由此,认识现有戏剧结构类型话语,是为了在未来挖掘第四种戏剧结构类型。
关键词:现代戏剧;戏剧结构;西方中心主义
上一篇: 《法学论坛》2017年第1期
下一篇: 《北方法学》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