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8-05 来源: 作者:admin
迈向全球化的中国人类学
【摘要】:正作为全球化孕育而成的学科,人类学带有拂之不去的全球化基因。在西方的学术脉络中,全球化贯穿于人类学整个历程。学科的创建者泰勒等人,借助海外探险者、传教士、远航船员等人的记述,拟构人类的文化进化历史与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结构—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利用与海外殖民相关的基金或应殖民地官员之邀赴海外调查,奠定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规范和学科特有的"民族志"(ethnography)学术范式,并将学科研究对象定位于"他者"和"异文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学科研究对象;马林诺斯基;学术范式;民族志;调查规范;进化历史;功能主义;探险者;全球意识;
张文勋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观点和阐述
【摘要】:正张文勋先生是全国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和文艺美学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元老,亲眼目睹与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大的学术事件和理论思想的变迁,尤其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界的诸多人物事件、学术思想的盛况与沧桑。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构建等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论,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讨论尤为深入与热烈,然而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与解决方法。对此,先生在其理论著述中都提出了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文勋;当代中国文学;文艺美学;八十年代;人物事件;文学理论家;理论著述;理论构建;中都;
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摘要】:全球化已渗入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人类学高度关注的焦点。其中,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跨国移民和移民社区、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化时代的生态问题、不平等和贫困等论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国家 地方化 跨国移民 文化多样性
移民、社会网络与文化适应──以在日中国朝鲜族社会为例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朝鲜族人群以留学方式赴日,通过毕业后就业、创业等过程,逐步在日本定居,形成在日朝鲜族社会。随着在日朝鲜族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在日朝鲜族团体和社会网络。在日朝鲜族社会凭借着较高学历与多种语言优势,较快适应了日本社会,并活跃在东亚各国。这种文化适应与朝鲜族社会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与文化融合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
【关键词】: 朝鲜族 日本 社会网络 文化适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朝鲜族乡村社区重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13CMZ034)
英国的物质文化研究
【摘要】:人类学的诞生是与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早期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物质文化被看做是衡量某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类学系和剑桥大学的考古学系逐渐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两个中心,共同促成了英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转向。物质文化研究把物质性看做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维度,强调人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创造和使用物质,物质也造就了人。在现代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并特别关注物质的消费过程和场所。人们在参与物质消费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人类学 物质文化 大众消费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阶段性成果(12CZW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审美认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12YJC751101)
新老博弈:商业化坐月子与家长权威的式微
【摘要】:在我国,坐月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不但是一套传统的产后健康信念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彰显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然而近几年,在中国大城市兴起的月子中心,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在家式月子护理方式,从现代科学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对月子知识信念、护理内容、照顾者及照顾空间等全方面进行重新构建,吸纳又超越传统,形成新式的商业化月子,迎合了现代年轻人对健康时尚、享受、科学育儿等的需求。与此同时,商业化坐月子也给传统家长权威带来了冲击,将月子里老一代人以往的核心位置推到边缘。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坐月子 月子中心 家长权威 商业化 自我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景与路径
【摘要】:正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仍无较圆满的回答,也长期困扰着研究者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对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传统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传统体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中国梦;体育生;少数民族区域;互渗;理论架构;生态失衡;学术评价;解释力度;
失衡与适应: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已经跟不上社会骤变的节奏,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逐利者的工具;民族传统体育意义逐渐匮乏;体育成为奢华生活攀比的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重物质轻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西式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有文化冲突的问题,也有管理者主观选择的问题。要做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可以通过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意义与时代意义,保存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形式,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来实现。同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要让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与艺术学院、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生态 民族传统体育 失衡 文化适应
生态平衡视野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适应与重构——以哈尼族矻扎扎节为例
【摘要】:当今文化已呈多元并存、碰撞和互渗互补的格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文化冲突由文化整合,逐渐走向文化共生和文化再造。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以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维系着人与社会结构的生态平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营造各种有利因素,以保持文化的多内容、多层面、多维度的能量流动,在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同时,促进文化有机系统的良性循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生态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通过与时俱进的文化适应与重构,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延续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关键词】: 节庆体育 哈尼族 文化平衡 矻扎扎节 磨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14BTY082)
婚姻习俗与国家在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婚姻纠纷调解机制研究
【摘要】: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婚姻纠纷的调解机制可看到,一方面,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1953年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运动并未在民族地区推行,而是实行了变通的稳定政策,保留了民族地区传统的婚姻调解机制;另一方面,在社会动员的背景下,国家元素影响了民族地区固有的婚姻调解机制,从而为迈向现代型的婚姻与法律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此悖论逻辑的背后,透视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即在保持民族地区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民族地区社会进行渐进性的改造。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
【关键词】: 婚姻习俗 国家在场 民族地区 婚姻纠纷 调解机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研究(1949~1966)”阶段性成果(12BDJ024)
分离与回归:中国乡村百年实践中的现代性与反思
【摘要】:清末以来,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乡村首次出现真正意义的分离与断裂,乡村被建构为落后的他者被加以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在革命话语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以一种"另类"方式被重新整合进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中;改革开放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现代性实践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却不期然地造成广大乡村的再次分离,"三农"问题随之凸显;21世纪以来,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思维仍然存在。由此,跳出二元对立陷阱,进行以乡村本土为根基的现代化实践,对于当今乡村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分离 回归 现代性 反思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政治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12SHC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阶段性成果(15CSH04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会新常态下社区建设与文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AE15001_4)
略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曾经面临种种的问题与困境,思想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经过思索、尝试后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各种方案。回顾与反思这些方案的实施内容、模式选择、路径博弈、策略运用及主导思想等,可以为持续健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极具启发意义的丰富资源,进而构建起立足传统、洞察现实和引领未来的整合型民族复兴方案。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方案 现代化 民族复兴 近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孙中山构建现代国家的探索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11BZZ003) 西南政法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2014)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改革困境及其策略——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持续性政治稳定的手段。学者们多维度地研究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思想,但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却关注甚少。亨廷顿全面考察了世界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改革的观点。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以政治秩序作为改革前提,通过强化政治权威和政党组织建设,确保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吸纳力,有效融汇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策略性地获取和扩大改革的支持力量,平衡政治关系,持续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改革观,其政治改革理论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政治改革 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 改革策略 亨廷顿
协作与共治:明清以来中国地方社会治理的传统与逻辑
【摘要】:中国地方社会治理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传统与逻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方州县官依靠非正式聘用的胥吏进行社会管理的局面,及与地方士绅共同进行公共事务治理的传统。同时,城乡分化使得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在这些传统背后,隐藏着地方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即"非正式治理行为"的存续和由官、吏、绅、民形成的地方社会协作治理网络,以及城市化对乡土社会侵蚀背景下城乡的依存与分化。这些中国自古以来的地方治理传统,对于当前中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地方社会治理 协作 共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包容性发展的我国都市圈地方政府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12CGL081)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区域协同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地方政府大气污染协作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14JGB079)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中国城镇化战略推进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阶段性成果(024050314002/00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以西藏为例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价值观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战略价值,被纳入到国家的战略层面考量。在我国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要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一性"融涵区域文化生态的"差异性";构建对"现代公共人文精神"认知的均衡性,构筑民族地区民众对现代文化的"归属感",并以此引导多元文化需求的升级,从而实现公共文化体系的社会文化效应与战略价值。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错层 文化效应 价值实现 西藏
《舜典》三危考
【摘要】:迄今为止关于《舜典》三危所在的主要观点都不能成立,这些观点都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其核心证据都有致命的缺陷。数词+地名是上古与部族迁徙有关的表示空间位置的特有语词模式。三危不是一个地名,危才是地名,三危是一个数词+地名的词组而非词,因而三危不是指一个称为三危的地方,而是指三个称为危的地方。古史中,部落间战争战败者往往被安置在战胜者的主要活动地区,而不是被远远地流放到偏僻蛮荒之地,所以三危的合理区域应该在尧舜的主要活动区域。殷商卜辞中发现的三个危地与《舜典》三危所指应该相同,其具体地域应大致重叠。尧舜时期三苗并未被窜往尧舜主要活动区域以外的地方,更没有被窜往遥远的西羌、西南乃至今缅甸萨尔温江流域。西羌地区的古羌族及其他部族的源流与三苗无关。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舜典》 三危 所在 甲骨卜辞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阶段性成果(2014cx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16ZH009)
困境与破局:咸丰时期两淮“以盐济饷”研究
【摘要】:清代实行严格的盐区专卖制度,盐税收入成为清代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两淮是最重要的盐区,收入几占全国盐税收入的一半。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两淮盐政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周天爵和袁甲三都曾试办"以盐济饷",但因利益关系而遭到以两江总督怡良为代表的两淮盐政当局的强烈反对。后经曾国藩的强势介入,"以盐济饷"得以大规模推行。两淮盐税被大量充作军饷,充分显示清廷在财政上的窘迫,同时也说明清代的财政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 咸丰 两淮 以盐济饷 曾国藩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研究”阶段性成果(15ZDB03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朝咸同财政与社会”阶段性成果(13YJA770022)
再论
上一篇: 《西部法学评论》2016年第3期
下一篇: 《西部法学评论》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