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今天是:2024-12-22今天是星期日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日期:2021-08-09 来源: 作者:qkw

image.pn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谢伏瞻

摘要:“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小康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  制度优势

作者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北京100732)。

“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与历史意义

吴晓明

摘要: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小康中国”的历史性实现。“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小康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开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华民族、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呈现出“世界历史意义”并将承担世界历史任务。“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

关键词:小康中国  新历史方位  世界历史意义  新文明类型

作者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释古雅

刘成纪

摘要:王国维以西方美学优美和崇高二分为背景,提出了古雅范畴。但百余年来,与他的意境说或境界论相比,这一范畴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从历史看,古雅传统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具有纵贯性。尤其中唐以降,它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诗文、书画和古器物三个领域。其中,唐人对古雅的推崇主要基于文学、经学之士试图借此重建儒家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宋人的古雅起于以金石证经补史,随之使器物雅赏在宋、元、明三代逐渐强化。清人的古雅则脱不了明末清初心学向实学转向的背景,后经乾嘉朴学、嘉道金石学而进入美学。清朝晚期,金石学进一步泛化为古器物学,器物认知与器物雅赏交相辉映。这一此起彼伏的复古潮流,赋予了时间和历史经验审美价值,使对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追忆和复现成为重大美学问题,从而也使古雅成为理解中国中古和近古美学精神的重要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  古雅  诗文  书画  器物

作者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图片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分析性思维

沙红兵

摘要:在中西比较的参照系下,直观感悟已成为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与特点的标签之一。其实,古代文学批评既不缺乏也不可能离开分析性思维。这种分析性思维没有采取西方科学—哲学传统的纯智性、纯理论的形式,而是深植于古代社会、历史环境,与传统哲学、文化思维方式整体关联,具有自身的多元探索与表现形态。起源于先秦诸子的“推”“止”结合的分析性思维对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深远影响。魏晋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纯粹意义上的文学范畴的体认与提取;骈体文学的繁盛,把横向对待、蔓衍的分析性思维推到极致。唐宋以后散体古文流行,线性贯通、推进的分析性思维也得到发展。分析性思维还参与到文学批评的系统性建构,让系统处于潜在或开放状态,参与到文学情境的想象与悟解,与直观感悟共存共融。

关键词:文学批评  分析性思维  直观感悟  推止  范畴提取 

作者沙红兵,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006)。





从西周德论系统看殷周之变

郭沂

摘要:“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概念,厘清西周德论系统及其形成则是解决殷周之变中神道和人道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钥匙。“德”的本义是“得”,在西周时期特指得自天的“命”,由此引申出七个义项。其中,以人伦之德为主干的外在之德和以人性之德为主干的内在之德直接源自作为至上神的天,它们通过心的作用落实为行为之德、品行之德和治理之德。据此,殷周之际确实存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但这种更替既不像孔子说的那么和缓,亦非王国维说的那么剧烈,而是新旧文化之间既有明显的延续,又有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主要表现为神道与人道的合流,由此拉开了人类轴心时代的序幕。

关键词:德  殷周之变  轴心时代  神道  人道

作者郭沂,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曲阜273165)。

春秋时期天命观念的演变

罗新慧

摘要:西周晚期以来,传统的天与天命观念,饱受质疑。然而,天的崇高性并未遭到根本性打击。春秋社会,混乱的现实刺激人们思考天命是否在周的问题,尽管人们已经看到周王不堪大命,但没有一人明确说明天命将转移至何方。春秋金文显示,诸侯们纷纷宣称膺受大命,传统天命观念至此发生重大变化。诸侯们所拥有的天命,与周王室的天命并行并存,这是春秋社会非常奇特的现象。考察春秋时期天命观的整体状况,可见敬天命、保人事的西周传统依然存留,战国时期的德政观念与之一脉相承,成为此后大一统王朝意识形态的直接来源之一。

关键词:春秋  天  天命观

作者罗新慧,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孙伟平

摘要: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  智能社会  异化  解放  自由

作者孙伟平,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教授(上海200444)。

图片
论算法的法律规制

丁晓东

摘要:算法崛起对法律规制提出了挑战,它可能挑战人类的知情权、个体的隐私与自由以及平等保护。作为人机交互的算法决策机制,算法并非价值中立,具备可规制性。算法公开、个人数据赋权、反算法歧视是传统的算法规制方式,但机械适用这些方式面临可行性与可欲性难题。算法公开面临技术不可行、公开无意义、用户算计与侵犯知识产权等难题,个人数据赋权面临个体难以行使数据权利、过度个人数据赋权导致大数据与算法难以有效运转等难题,反算法歧视面临非机器算法歧视、身份不可能完全中立、社会平等难以实现等难题。传统算法规制路径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算法的场景性,算法可能因为运用算法主体的不同、针对对象的不同以及涉及问题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算法规制应采取场景化的规制路径,根据不同场景类型对算法采取不同的规制方式,以实现负责任的算法为目标。在算法场景化规制原则的指引下,可以构建算法公开、数据赋权与反算法歧视等算法规制的具体制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  算法  算法公开  数据权利  算法歧视  场景化规制

作者丁晓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

杨子晖

摘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重要宗旨,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以共频方法展开的传统研究因无法处理金融市场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存在的频次不匹配问题,可能导致忽略重要风险传染途径、严重低估金融风险外溢冲击,以及误判风险传染角色的重大失误。混频因果检验以及混频溢出方法,可以有效克服这一不足。基于此,对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风险传染关系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基于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克服“维度诅咒”问题,实证检验金融风险对宏观部门信息集的具体影响,刻画金融风险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冲击力度与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均为风险冲击的净输出方,所有宏观经济部门均为风险冲击的净输入方;金融风险是导致消费、利率、货币和消费者信心等出现明显变动的原因,进而对宏观经济部门产生显著冲击;利率、货币等宏观部门的变动,也会经由信贷渠道、“观望”理论阐释的传导途径等,对金融市场产生明显的反馈作用。这将有助于完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金融市场  宏观经济混合频率  高频信息

作者杨子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清末民初遗产税的引入

雷家琼

摘要:“遗产税”原为海外税制,于清末民初引入中国,以新知识与新税种交缠的形式传播。它最初附属在印花税项下,清末由驻外使节引介给清政府,并通过报刊等媒介在社会上传播。聚焦于丰厚的财政收入设想,遗产税的引入契合了严峻的财政困境,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当时落后的中国并不具备开征遗产税的条件,筹设者意图以遗产税等新税解决财政问题的设想,最终不了了之。史实表明,不考虑具体国情,盲目而硬性地搬用外国制度,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关键词:遗产税  郭嵩焘  税制改革  印花税

作者雷家琼,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讲师(宁波315211)。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